• 首页>诗词 > 诗词
  • 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对联、故事和习俗

    端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节对联

    日逢重五;

    节序天中。

    艾旗招百福;

    蒲剑斩千邪。

    门幸无题午;

    人惭不识丁。

    榴花彩绚朱明节;

    蒲叶香浮绿醑樽。

    艾叶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剑斩千妖。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

    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

    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

    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起了菖蒲艾草。

    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

    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

    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

    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

    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

    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

    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

    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

    敲锣打鼓,街游行。

    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李子”的习俗。

    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

    光绪二一年(1895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冲突,此俗因而停止。

    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淅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

    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

    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

    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

    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

    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

    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

    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

    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

    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

    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

    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

    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

    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对联、故事和习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