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古代诗歌中情、景之间的关系有: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5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与情有以下4种关系: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情景交融”。

    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的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衬关系;

    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是反衬关系,可以更增一倍的哀或乐。

    扩展资料: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维度

    1、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景中渗情。

    颔联视野开阔,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触景”是具体的,又是宏观概括的。

    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万里作客”、“百年多病”。

    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艰难苦恨”、“潦倒”。

    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

    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

    全诗的意境,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感叹。

    3、因情造景

    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

    4、寓情于景

    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5、情景交融

    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二、从景与情感情色彩维度

    1、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2、以乐景写哀情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3、以哀景写乐情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4、以哀景写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

    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交集。

    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

    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