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的论文关于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色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
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陶渊明的田园诗其实只是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艺术特色。
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所以,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进行讨论,定能学习领略到我们伟大田园诗人的情怀。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1 .情、景、事、理的交融
2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一.谈田
园诗离不开陶渊明,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
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
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是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高门钜族生活糜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之间等级森严,差别甚大。
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出仕做了几年小官之后,终因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们周旋而宁可还乡归隐。
当时的诗坛上也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而陶渊明却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最终达到了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俗话说愤怒出诗人,这说明只有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者才会言之有物,正因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但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
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
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
色。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
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2]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
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
他的田园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
他的田园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
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
正如宋人黄彻所说:
“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3]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
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
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
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
“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象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创作:大都数田园诗都以“高远的理想与志趣;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为主要题材,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代表作至今存留一百二十五首,其中九首四言诗,一百一十六首五言诗。
其中《归田园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等,另有文、赋十余篇,也都成为传世之作。
田园诗是陶渊明创作的主要成就。
《归田园居》是一组清新自然的佳作,其中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生动地摹写了悠然恬静的乡居生活,表达了冲出"尘网"、"樊笼",复归自然的喜悦心情。
写闲适生活、弄饴之乐的代表作之一是《和郭主薄》。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诗中写夏日清风,书琴时弄,蔬谷自给,美酒解颐,稚子绕膝,望云怀古的田园风情。
写困顿生活的代表作之一是《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副虚期。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诗中写陶渊明向人乞贷,主人赠与并款待他。
此时陶渊明非常贫寒,无法像韩信那样回报漂洗衣服的老妇,只能死后在冥府中报答主人。
在"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涯中,陶渊明还写下了对劳动的认识和感受。
《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写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深刻地表明力田自给符合人生之道,愿与古时隐士长沮、桀溺一样长年躬耕。
《归田园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更加细腻地写出了劳动中的切身体验。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折射出一种"自然"的哲学内涵,《饮酒》诗第五首是后世广为传诵的名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中反映了陶渊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悠远的心境,纯洁的秋菊,高峻的南山,自由的飞鸟等都寄托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操守与清纯高洁的理想。
王安石对此诗大加赞赏,曰:"有诗人以来无此句"。
此外,陶渊明还创作了一些抒写胸臆的咏怀诗,主要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
陶渊明在政治上一直若进若退,他曾经有过大济苍生,建功立业的猛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但是,恶浊的现实使他壮志难酬,最后终于解绶归田。
在他的诗作中,透露出一股亢壮之情。
他以松菊、孤云自似,热情讴歌反抗强秦的荆轲,"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在《读山海经》之二中,愤世嫉俗的情绪表现得更为激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诗中讴歌了不向命运屈服的伟大精神;同时又表达了他猛志难展的愤懑,黑暗的社会政治,使他徒有"在昔心",却没有偿愿的"良晨"。
这类诗作表现了陶渊明的另一种风格。
陶渊明的文、赋和他的诗一样以质朴自然见长,《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自祭文》等是历来为人们传诵的名篇佳作。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赋中的代表作品,作于彭泽辞官归乡之际。
这是一篇与官场诀别的宣言书,感情真挚,文笔畅达。
欧阳修对此文推崇备至,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
《五柳先生传》也是一篇奇文,全篇百余字,以"不"字贯穿始终,"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文中的五柳先生任情率真,超然世外,表达了陶渊明"自然"的人生哲学。
《桃花源记》在内容上接近于小说,因此被收录于志怪小说集《搜神后记》。
陶渊明在文中塑造了一个没有帝王,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稳定的理想社会。
文中写武陵渔人初入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写桃花源风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这个美轮美奂的聚落中,有儒家追寻的上古之世的淳朴,有老子宣扬的"小国寡民"的宁静,表达了动乱时代的广大人民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此外,陶渊明的诗文还被介绍到朝、日、法、德、英、美、俄、澳等国,由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在给中国诗人梁宗岱的信中说:"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
日本著名学者大矢根文次郎在《陶渊明研究》中写道:"渊明文学在日本的流传,从古远的上代直到今天。
不论时光如何消逝,各个时代的诗人、文人和画家们,对于他恬淡高洁的人格的憧憬,对于其诗文的无限热爱从未中断。
他们把这些吸收到了的自己的作品中,化成了自己的血肉。
他长期地保持了自己的生命力,各个时代的人们都从其中得到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他充分地保持了纯粹属于东方文化的特征。
今后的日本文学,还会继续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1 .情、景、事、理的交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
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
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且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
“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
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
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
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
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
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
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
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渊明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
他的田园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
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
2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渊明的田园诗的风格,然而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平淡,它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它不仅仅是朴素,而且是在朴素中见绮丽。
他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
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
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又如《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
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
有些朋友并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
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
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是坚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样坚定吗?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
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
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4],十分精辟。
他的田园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
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5]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如《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意言。”
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
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
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
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事物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甚至被看成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但笔者觉得陶渊明的每一首田园诗都是他唱响的一曲心路之歌,或借物抒情,或以花讽世,或指桑骂槐……其实都是他发出的血泪呻吟,虽然那血没有流在竹简和纸上,但是他的血和泪都是在心里流淌,流出的是苦和悲,是徘徊和忧郁,是一代人无声的抗争,是一曲苍凉的悲愤之歌,是他恨世厌俗的铁骨发出的铮铮亢音。
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诗情在今天对于我们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注释:
[1]《五柳先生传》.陶渊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版.第2页
[2]《饮酒序》.陶渊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版.第4页
[3]《溪诗话》.黄彻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版.第46页
[4]《与苏辙书》.苏轼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版.第9页
[5]《论诗绝句》.元好问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版.第11页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文初.陶渊明论略.。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3]朱自清.陶诗的深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邓安生.陶渊明年谱。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5]袁行霈.陶渊明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