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走进对联》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让小学生从小了解、欣赏、创作对联,体现了“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精神与要求。

    《走进对联》从“感知对联”、“认识对联”、“挑战对联”三个环节,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进而尝试简单的对联创作,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

    教学充分体现生本理念,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2)感知对联的形式美。

    (3)感受对联的内涵美。

    2、能力目标:(1)尝试创作对联。

    (2)学习欣赏对联。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对联中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对联的形式美,感受对联的内涵美。

    难点:学习欣赏对联,尝试创作对联。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知对联 激发学习兴趣

    1、“爹满门”故事

    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

    对联已入寻常百姓家,过年尤其要贴对联。

    有句俗话,“有钱没钱,贴个对子过年”说的就是贴对联的重要。

    今天我们就“走进对联”!

    师介绍对联:对联又叫对子、“桃符”;对联,在古代特别崇尚。

    才子佳人碰在一块,少不了对对子.

    二、认识对联 了解对联特点

    云白山青万余里 江深竹静两三家

    1、学生自由发言,谈对联的特点(学生发言后,自主板书)

    ① 字数相等

    ② 词性相对

    ③ 平仄zè相合:

    师释:(平:一二声;仄zè:三四声)这就如同走路,手脚相对才自然,有韵味(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了解“平仄”,

    ④ 内容相关(关联)

    牛刀小试

    如何区分上联与下联?(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1、区分上下联

    ①发愤识遍天下字 ( ) 立志读尽人间书 ( )

    ②腊梅吐芳迎红日 (  )   绿柳展枝舞春风 (  )

    ③雨滋春树碧连天 (  )  风送花香红满地 (  )

    ④春入鸟能言  (  )   风来花自舞  (  )

    2.对联寻亲

    1.旧岁又添几个喜 4.平安二字值千金

    2.和顺一门有百福 5.雨润百花香

    3.风和千树茂 6.新年更上一层楼

    (1 6 2 4 3 5 )

    3.对联找搭档

    1.芳草连天碧 春花—— (遍地红 满地开)

    2.冬去——— 春来鸟语花香(山明水秀 雪花飘扬)

    3.腊梅吐芳迎红日 绿柳展枝—— (随风飘 舞春风)

    4、考试对对子:1932年,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教授陈寅恪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格式,答出下联。

    (出示课件) 孙行者——( )从五个选项中选择一个。

    (1)猪八戒 (2)沙和尚 (3)祖冲之 (4)牛魔王 (5)王八蛋

    三、挑战对联 尝试创作对

    点击课件对对子:

    ①对一字联:海对( ) 松对( ) 雨对( ) 车对( )

    ②对二字联:大海对( ) 青松对( ) 春雨对( )

    名车( )

    ③对三字联:讲故事——鲁迅对“独角兽”对(比目鱼)

    水中鱼(山上虎 笼里鸟 田间蛇……)

    ④对四字联:连线

       白驹过隙 狐假虎威

    引狼入室 鸿雁传书

    泥牛入海 放虎归山

    狗仗人势 天马行空

    ⑤重组对联: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蝴蝶有花皆入梦”,请从下面的字中选择七个组成下联。

    芦苇 香 心 鸳鸯 无 魂 水 不 掉 成 家 蚱蜢

    ( )

    ⑥特殊的对联:

    析字对(填空):闲看门中木   思耕心上田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3、挑战难度对对联:

    04年高考试题

    荔枝龙眼木瓜皆为岭南佳果。

    这幅对联是由三个名词加一个地名词再加一个前面三个名词的属类名词组成的。

    其实可以有好多种对法,比如:

    1、 奔驰宝马丰田都是世界名车。

    2、 黄山泰山华山都是中国名山。

    3、 赵微周讯许晴都是影坛名人。

    4、 香港澳门台北都是中国名城。

    四、布置作业

    1.课外继续搜集妙联。

    2.为学校图书馆写一副对联。

    《走进对联》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