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杜甫描写泰山的诗句

    杜甫描写泰山的诗句: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当人登上山的绝顶,就会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扩展资料: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杜甫描写泰山的诗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