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杜牧《泊秦淮》赏析

    一、赏析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三、释义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四、朝代

    唐朝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二、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

    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

    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

    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

    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

    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

    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

    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

    会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诏禁毁佛教。

    杜牧对于这一措施是很赞同的,后来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详细叙述武宗禁毁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泊秦淮

    杜牧《泊秦淮》赏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