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之妙
诗歌与书法刍议
王睦武
诗歌与书法,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可以说,一千多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就一直紧密结合在一起,诗以书为内涵,书以诗为外观,诗书结合,相伴而行,相得益彰。
由于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书法的本体又是一门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用艺术,因此,中国历来就有诗书结合的习惯,将自己或他人吟咏的诗篇用书法的形式记载下来,使之读诗看字,获得双重享受。
这种现象代不乏人,尤其是宋代以后,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就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书法作品中,书写诗词的书作占有很大的比例,许多法帖本身就是书写诗词作品,如蔡襄的《自书诗》、苏轼的《黄州寒食诗》、黄庭坚的《松风阁诗》、米芾的《苕溪诗》、《蜀素帖》、《拜中岳命作诗帖》、唐寅的《落花诗》、董其昌的《书杜律三首》、王铎的《听颖师琴歌》、《使者》、《神仙曲》、《草书诗卷》等等,不胜枚举。
到了近代,书法以诗词作品为书写对象的现象更加普遍,几乎到了滔滔者天下皆是的地步。
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据笔者分析,起码有下面五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内容上讲,诗词作品一般具有音韵优美、节奏动人等特点,它容易使书写者受到感染,丰富了想象,激发了热情,从中获得灵感,从而在创作中得到尽情地发挥,使书作看起来更富神韵;其次,是诗词作品大多意境深邃,饱含哲理,将其书写成书法作品后展示出来,能使诗书两者相映成趣,赏诗赏书各得其宜;第三、是诗词作品由于其内容浓缩,所以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精悍,十分适合写成条幅、横披、斗方或者扇面等形式供日常摆挂;第四、是由于诗词作品语言凝炼,重复的字词较少,因此能避免一般文章中重复字太多书写难以处理的困惑;第五、由于诗词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律,而书法 一般从头到尾没有断句,书写诗词能使粗懂诗词格律的人在诵读中没有语言障碍,可以看懂读通。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诗词和书法一千多年来像一对挚子一样紧密相依,相随相伴,不曾废离。
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不论是哪一级的书法展、书法大奖赛,或者是发表在书刊上的书法作品,几乎过半数以上都是书写诗词作品,而这些书作写来写去又几乎毫无例外地离不开诸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张继的《枫桥夜泊》、杜甫的《绝句》、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山居秋暝》、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等唐宋诗词名篇;尽管这些名篇具有意境深远,朗朗上口和字句十分适合书写的特点。
但当大家都挤在这条狭道上,就给人一种雷同、似曾相识的感觉。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坚持书写自己创作的诗词作品。
事实上,不必列举古代那些像苏轼、黄庭坚,唐寅那样的大家,就是在现当代,喜欢书写自己创作的诗词作品也不乏其人,如毛泽东、郭沫若、启功、饶宗颐、沈鹏、陈永正等人,他们本身不仅是书法家,而且是诗人、学者,所以,他们的书作多为写自己创作的诗词作品。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67486.html?fr=qr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