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关于“包子”的古诗词有哪些

    关于“包子”的古诗词有哪些

    食野味包子戏作

    珍饷贫居少,寒云万里宽。

    叠双初中鹄,牢九已登盘。

    放箸摩便腹,呼童破小团。

    犹胜瀼西老,菜把仰园官。

    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试览镜湖物,中流见底清。

    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

    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

    沧浪醉後唱,因此寄同声。

    清心镜 戒掉粉洗面

    出家儿,贪美膳。

    不顾抛撒,掉粉洗面。

    吃素签、包子假鼋,甚道家体面。

    美口腹,非长便。

    粗茶淡饭,且填坑堑。

    乐清贫、恬淡优游,别是

    包子来源的传说:

    包子是一种古老的面食,它起源于三国。

    相传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七纵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

    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

    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

    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

    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遂生一计,即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

    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

    从此,在民间即有了"馒头"一说,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

    明代郎瑛在其笔记《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诸葛亮创始的馒头,毕竟里面加上了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

    于是,后人便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出现了白馒头(不带馅的)。

    包子这种面食制品大约在魏、晋时便已经出现。

    但包子的原名却叫"馒头"。

    晋代束皙在《饼赋》中说,初春时的宴会上宜设"曼头"。

    这里所说的"曼头"其实就是包子。

    至于"包子"这个名称的使用,则始于宋代。

    在《爱竹淡谈薮》一书中载:"宋朝有个叫孙琳的大夫,为宋宁宗治淋病,就是用馒头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们视为神医。

    "宋代著名的大诗人陆游不仅写了《笼饼》诗称赞,对其诗亦还自作注释;其《笼饼》诗云:"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陆游的注释为:"蜀中杂彘(即猪)肉作巢(即馅)的馒头,佳甚,唐人止谓馒头为笼饼。

    "由此可见,当时四川用猪肉合面做的馒头,就已经很有名了。

    北宋陶谷的《清异录》就谈到当时的"食肆"(卖食品的店铺)中已有卖"绿荷包子"的。

    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说,临安的酒店分茶饭酒店、包子酒店、花园酒店三种,而包子酒店则专卖鹅鸭肉馅的包子。

    可见这一时期包子已经很普遍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