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杨朴《莎衣》诗歌赏析

    这首诗借咏莎衣,描写了诗人狂放不羁、清逸超群的个性与垂钓江湖、吟诗耽酒的隐居生活的极度融合、协调,并借对莎衣的珍重,婉言地谢绝了朝廷赐与的富贵爵禄。

    首联写渔人爱蓑衣。

    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

    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

    而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

    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表现了淡泊清高的情韵。

    颔联叙渔人披蓑衣。

    这一联写得有意境,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洒做面,如溅珠进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披了蓑衣的渔人,这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

    诗人描绘这么一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优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对比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混浊,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尘外,就可归返自然,诗人对蓑衣是非常喜爱的。

    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

    这显然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

    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

    “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诗人面对宋太宗而拒绝受官,正和他不愿将蓑衣换官服的思想行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其思想情操。

    北宋杨朴《莎衣》原文: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译文:

    无论穿著什么样的衣裳,都比不上柔软绿草织成的蓑衣,它跟斜倚篷船吟诗垂钓的生活,实在是最最相宜。

    夏日在清凉的芦苇影中,和衣睡在迷离的暮烟里,又在幽雅的荷花香气中,绵绵细雨下披着我的蓑衣。

    春天在酒家痛饮,狂醉后才将蓑衣脱下去,当黄昏雨过天晴,就把它随便堆放在渔舍里。

    尽管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极其尊贵,我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杨朴淡泊名利,终生不仕,他的同学毕士安向宋太宗推荐他,于是他便赋《莎衣》辞归。

    作者简介

    杨朴好学,善诗,天性恬淡孤僻,不愿作官,终生隐居农村。

    常独自骑牛游赏,往来于县境东里、郭店间。

    见到草茂林密幽僻的地方,就卧伏草中冥思苦想,每得妙辞佳句,立即挥笔成诗。

    他曾独自带上手杖进入嵩山险绝处,构思成文100多篇,当时的士人学子多传阅诵读他的诗文。

    少年时与毕士安、韩丕同学友好。

    后来,毕士安官居相位,举荐杨朴于太宗,太宗爱其才,想授官任用,朴坚辞不受,作《归耕赋》以明志,太宗赠给束帛使他还乡。

    真宗西行朝拜先帝诸陵道经郑州,特遣使赠朴茶、帛,并命其子从妙为官。

    杨朴所作诗俊逸潇洒,语言质朴精炼,多描写自然景色和农村隐居生活。

    78岁去世,葬县城北20公里处袁堡村东。

    宋翰林学士李淑撰墓表,立石墓前。

    诗人黄庭坚过其墓拜谒,曾作诗悼念。

    轶事典故

    宋真宗在位时,想要在林泉之间访求真正的大儒。

    有人就向宋真宗推荐了隐居在郑州的杨朴,宋真宗就下诏,让杨朴出来做官。

    杨朴实在不愿意,但是,皇宫侍卫非要他到京城亲自给皇帝说,于是,杨朴就在侍卫的陪伴下启程前往京师,晋见宋真宗。

    在皇宫里,宋真宗问杨朴:“我听说你会做诗?”杨朴平静地回答道:“臣不会。”他想掩饰自己的才学,他是最不愿做官的。

    宋真宗又问:“朋友们送你时,赠给你几首诗没有?”杨朴回答说:“没有。

    只有拙荆(妻子)写了一首。”

    宋真宗好奇地又问:“是什么诗,可以告诉我吗?”于是,杨朴把临行时妻子写的一首诗念了出来:“更休落魄贪酒杯,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这个故事被大文豪苏东坡写在了自己的笔记里,一次,苏东坡的夫人因为生气而哭泣,苏东坡就把杨朴的这个故事讲给她听,苏夫人听到这首诗,不禁破涕为笑,一腔怨气烟消云散。

    不过,这次被宋真宗召见后,杨朴写了《归耕赋》,来表明自己归隐乡野的志向。

    无奈,宋真宗只好放他走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莎衣

    杨朴《莎衣》诗歌赏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