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读苏轼的临江仙的1000字读后感

    喜欢苏东坡的诗词由来以久,或许可以追溯到小学一年级背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时候。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感受兄弟情深,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领略豁达豪放,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陪他黯然伤怀……以为懂得他的诗,也懂得他的人,直到教材里出现他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篇极其短小的游记,所记只是刹那间一点儿飘忽之感而已。

    文字里的宁静欣悦,我却无法说清;作者如何陶冶出此种恬适心境,我亦不能道明。

    单是教学参考书中的背景资料,远远不够令我明彻,我拿什么来讲解此文?

    我需要真正读懂苏东坡,了解他的人生、思想和品格。

    幸好,有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作为传记,该书详细记述了苏东坡的一生。

    但是林语堂说,“才高如苏东坡,真正的生活也是由四十岁才开始”。

    四十岁以后,他的人生首次以行动为人所知;四十岁以后,他的人生遭遇了转折点——“乌台诗案”。

    一、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卜算子》是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以罪人身份谪居黄州,政治上极度失意时创作的,词中借孤鸿自况,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精神上的孤独无告。

    “乌台诗案”使苏东坡坐牢103天,受尽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几近死亡边缘。

    现在看来,这个案子有点像清朝的“文字狱”。

    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出对朝廷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诗中的词句和意象进行创造性的推断和诠释。

    他们还列出应当处死苏东坡的理由,在奏章的序言里说:“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当杀的理由之一是,虽然苏轼所写诗之荒谬浅薄,但对全国影响甚大。

    其实皇帝很爱读苏东坡的诗文,每次看他的表章,就向侍臣赞美苏东坡。

    现在他被搞糊涂了,将信将疑之间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这是苏东坡的弟弟子由的原话。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他太优秀,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不可避免。

    遭遇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苏东坡的痛苦可想而知。

    据说他曾经想自杀,等再一想,倘若如此,必给弟弟招致麻烦。

    二、大江东去,浪涛尽

    苏东坡从“乌台诗案”中走过来了,谪居黄州充任团练副使。

    林语堂说:“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黄州是个穷苦小镇,东坡住在临皋亭(一个驿站)。

    他真正务农了,在东坡一片地里种田帮补生计,自称“东坡居士”。

    他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他有时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消磨一日时光。

    他往往被醉汉东推西搡或粗语相骂,“自喜渐不为人识”。

    清苦的生活,却很难看作是一种惩处,或是官方的监禁。

    他享受这种生活的同时,给天下写出了三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

    在这种境地,苏东坡能写出这等绝世妙文,是令那些因羡生嫉的仇家始料不及的。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读苏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正是因为人格中有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苏东坡自比陶潜,享受安闲的田园之乐,也享受清风明月、山野风光。

    如他在前《赤壁赋》所写:“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想,这便是苏东坡的超脱。

    黄州这一段日子,他开始钻研佛道,潜心研求灵魂的奥秘。

    他问自己,人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宁静?他开始修炼瑜珈术。

    对于精神的不朽呢?他对寻求长生之术十分着迷。

    三、会挽雕弓如满月

    《苏东坡传》读到一半,发现自己已经很喜欢苏东坡这个人,之前喜欢的恐怕只是文字。

    文字的美属于思想和精神,有时会飘忽而难以捕捉,甚至有虚的可能。

    行为的美是沉甸甸的真实。

    苏东坡拥有天才的才华和豁达超脱的人格,他体恤百姓,为民造福——是一位实干家。

    无论在京为官,还是调任各地州县,甚至在颠沛流离的流放中,他一直是百姓的朋友,为民请命,政绩斐然。

    在徐州,他奋不顾身与百姓一起抗洪救灾。

    当时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以免引起人心惊惶。

    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

    他率数千人筑防水工程,此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高十尺,厚二十尺。

    他扑哧扑哧在泥里跋涉,亲身到军营去见指挥官恳请协助。

    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之后,终于撤退。

    在黄州,他对当地百姓因贫穷而杀死婴儿的情况深为惊骇,便写信给太守,呼吁制止杀婴。

    同时他还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各村贫苦孕妇养育婴儿,赠与金钱、食物、衣裳。

    在杭州,短短一年半之间,他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只身展开救济饥馑的工作。

    在扬州,他看见各处是青翠的麦田,但大多的农家荒废无人。

    因为农民无法偿还高额的本金利息,为了不进监狱,只好丢下丰收的田地而逃难。

    中国的农民和生意人都落在王安石新政的陷阱里,遇歉年,忍饥挨饿;遇丰年,锒铛入狱。

    这是王安石新政的后果。

    苏东坡在杭州时,除去请款、请米、预防灾荒,不断麻烦朝廷之外,还给朝廷上了一道长表章,请求宽免老百姓欠朝廷的债务。

    但是朝廷淡漠拖延,他不得不再三上奏。

    最终,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颁布施行。

    表章中所提的公债,全部由朝廷下令宽免了。

    四、不应有恨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他喜欢结交朋友,用他自己的话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与各行各业都有来往,帝王、诗人、公卿、隐士、药师、酒馆主人、不识字的农妇。

    他的至交是诗僧、无名的道士,还有比他更贫穷的人。

    苏东坡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但是对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

    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

    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所以,他从不恨人。

    他一生屡遭政治陷害,对他下手最狠辣的莫过于章惇这个人。

    贬东坡于无医无药的蛮荒之地岭南,想置他于死地的正是此人。

    等东坡北归,章惇被贬岭南,一般看来,东坡即使不幸灾乐祸,至少可以拍手称快,但他不是这样。

    他不仅把章惇认作老友,打消章援(章惇的儿子)怕他向其父报复的顾虑,而且让章援转告其父如何储药养生。

    五、一蓑烟雨任平生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金榜题名少年得志,各处为官造福百姓,为民请命执着无畏,牢狱之灾命悬一线,躬耕黄州淡然洒脱,流放岭南随遇而安,煌煌诗篇誉满天下。

    人生沉浮,不如意事众多,他“一蓑风雨任平生”,超然物外。

    他至情至性。

    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妾对他关爱有加。

    他亦不忘夫妻恩情,“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凄婉哀伤;与朝云天涯相伴,真情挚爱铭记墓上,也写《悼朝云》词里。

    他热爱生活。

    不说其它,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

    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

    他过得快乐。

    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读苏轼的临江仙的1000字读后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