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关于孔繁森的事迹

    孔繁森事迹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

    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

    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两次进藏,历时十载。

    在党的召唤面前,在人生的选择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华。

    1993年4月4日,孔繁森告别拉萨赴阿里上任。

    越野车载着他,向西急驶而去。

    车窗外,油画般的高原景色一幕幕掠过:清澈的拉萨河,奔腾的雅鲁藏布江,高耸的雪山,明镜般的湖水,孔繁森热爱西藏的山山水水,但此时却顾不上欣赏这高原美景。

    伸向远方的莽莽苍苍的路,多么像人生之路。

    回顾过去的路,思谋未来的路,他的心早已飞向了阿里。

    孔繁森先后两次进藏,这时已在高原工作6年。

    按说,他现在应该东进返乡。

    然而,他却接受了一项更艰巨的任务,驱车向西,奔赴自然条件更恶劣的地区,挑起阿里地委书记的重担。

    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而阿里又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

    那里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

    民主改革前,野蛮的封建农奴制严重束缚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藏族群众的生产与生活长期处于原始状态。

    民主改革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阿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当地的经济发展仍比其他地区缓慢,群众生活仍比较贫困。

    那里更需要像孔繁森这样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

    自治区领导同志征求孔繁森的意见时,他坚决而干脆地回答:“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像这样的工作调动,孔繁森经历过多次。

    每一次,他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唯一选择。

    在西藏工作3年,孔繁森深深爱上了这片壮丽、神奇的高原,深深爱上了这里的藏族人民。

    同时,他也深深感受到当地群众要求改变贫穷面貌的迫切愿望。

    回到山东后,他曾表示:“我这条命,是藏族老百姓给捡回来的。

    如果有机会,我愿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终生难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奋斗!” 光阴似箭。

    1988年,工作几经调动的孔繁森已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

    这时,又一次严峻的考验摆在他面前。

    这一年,山东省在选派进藏干部时,认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便准备让他带队。

    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还是那句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其实,孔繁森心里很清楚,家里确有不少困难: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三个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看;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

    自己一走,全家的生活重担又要压在妻子一人肩上。

    他不会忘记第一次进藏时家里的情景,里里外外都是妻子操劳。

    有一次,她去刨地瓜,五岁的儿子没人照看,掉进地窖里爬不上来……孔繁森觉得对不起妻子,对不起孩子。

    无情未必真豪杰。

    为了党的事业,孔繁森把对家乡、对亲人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后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

    任职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殚精竭虑。

    1991年,一次车祸把他摔成了严重的脑震荡,颅骨骨折,高烧昏迷。

    住院治疗期间,一天,他得知一所学校发生了问题时,便不顾高烧未退、眼睛充血,骑着自行车赶到学校现场处理。

    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这一次,听说孔繁森要延长在藏时间到阿里工作,有的同志劝他:你是山东的干部,已经先后两次进藏,该吃的苦也吃了。

    凭你的政绩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干得更好、进步得更快。

    听了这话,孔繁森的神情顿时严肃起来:“怎么能说我是山东的干部呢?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

    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为之去拚搏、奋斗、付出,否则,就有愧于党,有愧于群众。” 孔繁森是一个感情丰富、兴趣广泛的人,喜爱读书、写诗和摄影。

    眼前这一切,使他激动不已。

    为了祖国西南边陲这神圣的土地,多少先辈曾在这里奋斗拚搏、流血牺牲。

    如今,党把自己派到这里,这是多么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

    一种崇高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进入阿里地界,孔繁森的调查研究也开始了。

    当天夜里,他风尘仆仆地到达措勤县委所在地。

    第二天上午,他不顾旅途劳累,召集县委、县政府的干部开会,听取汇报,并结合贯彻党的十四大会议精神,商讨如何发挥当地优势,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途径。

    随后,他又去看望和慰问驻当地的武警部队官兵。

    经过对沿途措勤、改则和革吉三个县的实地调查,孔繁森透过这些地方贫困落后的现状,看到了当地蕴藏的巨大优势,即:丰富的畜产品和矿产品资源。

    他兴奋地对同行的同志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经济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对原材料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这对有着丰富资源的阿里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发展契机。

    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快阿里经济发展的步伐。” 为了寻找阿里的发展优势,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雪域高原上留下了他的深深足迹。

    风雪中,他把自己的毛衣脱给一位藏族老阿妈。

    孔繁森到阿里后,40多封请求调离的报告摆在了他面前。

    这对人才奇缺的阿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1994年初,正当孔繁森带领全地区人民为实现阿里发展的宏伟蓝图而奋斗时,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高原。

    漫天大雪,吞没了农田、牧场和村庄。

    凛冽的寒风,把各县受灾的消息传到狮泉河。

    "立即行动起来!到灾区去,到群众中去,组织抗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孔繁森的带领下,地委、行署迅速组织了十多个工作组分赴各灾区。

    厚厚的积雪封死了道路,他们就用铁锹挖,用汽车碾。

    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尽快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灾区。

    在革吉县和改则县,孔繁森目睹了暴风雪给牧民造成的严重危害:大片大片的牧草被冰雪覆盖,成群成群的牲畜因冻饿而死,许多群众陷入缺衣少粮的困境。

    孔繁森的心在颤抖! 他挨家挨户地走访灾民,分发救济粮和救济款。

    风雪中,他高声地鼓励大家:“有党和政府在,再大的灾害也压不垮我们。

    我们一定能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2月26日,孔繁森来到受灾最严重的革吉县亚热区曲仓乡。

    这里海拔5800米,是阿里最高的一个牧业点。

    乡党委书记嘎玛钦尧愁眉不展地说:“大雪连续下了一个星期,最深的地方没到膝盖。

    全乡有8人被冻伤,牲畜大部分死亡。” 孔繁森心情沉重地把全乡每户牧民的损失情况一一记在笔记本上,然后用坚定的语气对嘎玛钦尧说:“现在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人。

    先保人,再保畜,一定要把群众的情绪稳住,团结起来同灾害作斗争,尽量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雪花在凛冽的寒风中狂飞乱舞。

    一会儿工夫,大家都变成了雪人。

    人们穿着大衣,还是感到阵阵发冷。

    脸、手和脚都被冻得失去了知觉。

    孔繁森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妈把外衣脱给了在风雪中哀嚎的小羊羔,自己却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冻得瑟瑟发抖,他的眼睛湿润了。

    他用手捂住脸,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猛地转身回到越野车上脱下自己的一套毛衣毛裤,递给那位老阿妈。

    老阿妈伸出已经冻僵的双手,接过那还带着体温的毛衣,嘴唇颤抖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

    顶风冒雪,孔繁森背着他每次下乡都随身携带的小药箱,走村串户,慰问受灾群众,给被冻伤的牧民们看病。

    他早年在部队医院当过兵,粗通医术。

    来西藏工作后,为了解决当地缺医少药的困难,他做了大量工作。

    每次下乡前,他都要买上几百块钱的药,为农牧民看病治病。

    一次,有位70多岁的藏族老人肺病发作,浓痰堵塞了咽喉,危在旦夕。

    当时,没有其他医疗器械可用,孔繁森就将听诊器的胶管伸进老人嘴里,又对着胶管将痰一口一口地吸出来,然后又为老人打针服药,直到转危为安。

    雪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紧。

    长时间的高山反应,持续不断的超负荷工作,使孔繁森本来就带病的身体更加虚弱。

    他感到眼前阵阵发黑,身上不住地冒虚汗,但还是坚持着给冻伤的牧民做了检查。

    尔后,又把解决曲仓乡受灾牧民的搬迁、转场和买牛的资金及口粮、油料等问题研究落实,直忙到凌晨2点多钟,才躺下休息。

    没人能说得清,像这样的事孔繁森做了多少件。

    有人说,他做的好事就像盛开的邦锦花,洒满草原。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些事太普通,太平凡了。

    然而,就像那奔腾浩荡的雅鲁藏布江,最初的源头不过是阿里高原上的一条小溪,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铸就了一个共产党员品格的崇高和伟大。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正如孔繁森在一首诗中所写,他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高原,献给了党的事业。

    他对藏族同胞的爱、对祖国人民的爱,就像高原上的蓝天一样,那样地纯洁,那样地深沉,那样地博大。

    他始终在努力实践着自己最喜爱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就像那许许多多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都献给了西藏高原的先辈那样,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也把他那高大的身躯融入这片壮丽、神奇的土地,在无数人的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关于孔繁森的事迹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