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诗歌鉴赏的三个环节

    语言层面

    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

    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

    这种语言艺术特点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词与抽象词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词与具象词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追寻诗人个体感受的信息。

    意象层面

    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

    能否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赋、比、兴这三种方法,但只有用那些表面极不相关而实际又有联系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产生的意象才能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

    这也就涉及诗歌所选定的意象与它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融合问题。

    意象与意义常常不可分。

    意蕴层面

    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音节奏感的刺激,读者已经产生了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即诗的意蕴,是诗歌鉴赏成败的关键。

    诗的意蕴一般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

    这里还有一些方法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 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 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

    想象、联想,设想 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 (情)。

    】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 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 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 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 事。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

    ⑹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⒀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⒂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⒃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⒄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⒅羌笛

    凄切之感。

    ⒆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⒇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六、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4、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七、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

    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

    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

    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

    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第一问2分。

    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

    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

    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

    第二问4分。

    解释意思2分。

    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

    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

    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

    分析情景关系2分。

    诗歌鉴赏的三个环节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