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铁血将军戴安澜这个节目的所有台词写出来
他十年军旅从士兵到将军,浴血疆场为抗日,他远征滇缅铁血昆仑,勇杀日寇一指间,抗日烽火铸就将军英名,满腔忠义,扬国威,罗斯福为他送上赞美之词,毛 –泽-东为他作诗悼念,2011年四月二日北京卫视 档案 为您揭秘铁血将军戴安澜。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这个地方就是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 毛= 泽 -东工作的地方,1942年的一天,毛泽东听到了一个消息以后,就在这间窑洞里奋笔疾书,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毛=泽-东敬挽。
诗里面提到的将军,就是刚刚牺牲在抗日战场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军200师少将师长戴安澜。
毛-泽0东一生诗词文章洋洋洒洒,但他作诗悼念的将军只有两个,一个是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罗荣桓,另一个就是戴安澜,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会如此看中这位国民党的将军呢?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都做过些什么,又是怎样殒命沙场的呢。
戴安澜 民族英雄 抗日名将 1942年3月戴安澜授命率领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进入缅甸,与日军浴血奋战,就是在这个战场上,作战英勇 指挥卓越的戴安澜以身殉国,那年他才39岁,当时担任驻华美军司令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将军称戴安澜是近代立功异域,扬大汉之声威第一人。
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把戴安澜看做同盟国军人的楷模,不仅盟军赞扬他,就连敌人对他也非常佩服,我们来看看来自敌人对他的赞誉。
饭田祥二郎,驻缅日本第15军司令,陆军中将,东条英机的手下干将,饭田祥二郎在与戴安澜激战之后,不无感慨的说,当面的敌人是中国军中最优秀的第200师,虽说是敌人也确实十分英勇,饭田祥二郎提到的这第200师就是戴安澜将军的部队。
当时日军的电台里除了不断宣扬武士道精神誓死效忠天皇外,重复的最多的口号就是要奠定东亚和平非消灭第五军尤其第200师不可。
那么日军为什么会把200师把戴安澜当做眼中钉肉中刺呢。
无论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还是后来的军事专家,在提到戴安澜的时候,都回由衷的赞叹,戴将军勇冠三军。
戴安澜将军是安徽无为人,从小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曾今拜桐城学派名士周绍峰为师,戴安澜一向学习勤奋,周绍峰也常对人夸赞: 此子禀赋优异,后必有成。
学习了一段旧学之后,戴安澜又跟随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学习,在这段时间里,戴安澜学习新文化,接受新思想,陶行知先生爱护平民的主张对他影响非常大。
1924年 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戴安澜在一位长辈的推荐下,决定报考黄埔军校,但是年轻时的戴安澜还是一介问弱书生,因为身体条件不好,他没能通过黄埔军校的体能测试。
推荐戴安澜报考军校的长辈本想找校方通融一下,却被他拒绝了。
当时,戴安澜已经决心杀敌报国,要为国家,为民族而战,他谢绝了那位长辈的好意,执意去国民革民军锤炼自己,两年后,经过了严格军事训练的戴安澜再次报考黄埔军校,被顺利录取为第三期学员。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戴安澜经历了保定战役,漕河战役,和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条山战役,他也一步步晋升为连长、团长、旅长。
戴安澜在35岁时升任第200师师长,中国军史上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的指挥官,少将军衔。
从初上战场的小兵,到成长为少将师长,大大小小的战斗戴安澜总是身先士卒,冲在前头。
在刚刚率领200师时,戴安澜奉命在古北口抵抗日军,为了找到机械化部队最适合的战术,戴安澜冲上前线,观察日本军队如何作战,在肃杀的战场中,戴将军暴露了目标,被日军活力封锁了两个多小时,而在这艰险的两个多小时里,戴安澜却趴在掩体后面,仔细数着日军的枪声,最终弄明白了日军的坦克与战车机枪与步枪是如何协调作战的。
旁白 为何昆仑山之战一开始,日军就打算拼了血本也要赢。
因为他们遇到的是戴安澜。
为何日军指挥官说他遇到了一支比俄国军队更顽强的军队,档案正在揭秘。
这件武器认识吧,这是7.92毫米口径的捷克式轻机枪,全枪重9.6公斤,配有20发子弹的弹夹,有效射程是1500米,理论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500发子弹,戴安澜的200师配备的就是这样的轻机枪,在当时是很厉害的新火力,200师的年轻军官们如果想要晋升就得会使用各种武器,这还不够,还得要记住这些武器的各种参数,这还是不够,戴安澜还给他们准备了严格的考试,考什么呢?拆机枪。
怎么拆呢, 被测试的军官,要用黑布把眼睛完全蒙起来,站在桌子前面 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机枪完整地拆卸开,测试要求是把轻机枪拆成最小的零件,如果对枪械不够熟悉,哪怕是一点点紧张,就很容易搞错,或者超过时间,把机枪拆成一堆零件了,这还不算完,还得把它装回去,一丝不毫的复原,整个过程都是蒙着眼睛的,200师的军官们要想晋升的话,就必须通过这个考试,不容易吧。
戴安澜身先士卒,治军有方,很快,他率领的200师就成为了国 军 的王牌师,让日军闻风丧胆,而这一切都要从他指挥的昆仑关战役说起。
这里就是昆仑关,它地处广西南宁东北50公里的昆仑山上,虎踞于曲折的柳州宾阳至南宁的公路,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昆仑关虽然处在山脉当中,可是往北往南都是地势平坦,东面大约有两公里,还有653(此处主持人念的是635,不清楚谁对谁错)高地,西面2公里 是445和441高地,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在日本看来,这里是中国的命脉,因为自从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国正常的经济生产已经被破坏,抗战需要同盟国的支援,而同盟国所来的物资85%要经过这个地方,因此日本决定占领昆仑关,切断这条补给线,这样一来中国就会自动丧失抵抗力,从而尽快的结束在华战争。
昆仑关战役开始之前,日军就已经决定拼了血本也要赢,于是他们动员了最精锐的第5师团。
第5师团是日军侵华战争中最精锐的部队,多次担任主攻任务,它的师团长是日本甲级战犯板垣征四郎,而戴安澜率领的第200师是中国军史上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它装备了苏式的T-26坦克、意大利菲亚特战车,还有德国的克虏伯坦克,就这样,中日两军最精锐的部队在昆仑关碰撞了,电影血战昆仑关把这段历史搬上了银幕,影片里战斗打的非常的激烈,但真实的情况比这还要惨烈,在重炮兵团 的掩护下,戴安澜带领将士们开始攻坚,而日军依仗炮火和飞机对中国军队进行猛烈轰炸,第一次接触战就打了近20个小时,第200师浴血奋战,不但攻占了昆仑关附近的高低,还一举攻占昆仑关主阵地,日军暂时撤退了,戴安澜命令将士利用这个机会稍事休整,因为日军的反扑就在眼前,12月19日中午,日军开始疯狂反扑,这次他们调整了作战计划,加强了空中打击,一排排的炸弹和燃烧弹向着200师倾泻而来,一场血战之后,第五师团又夺回了昆仑关,两天时间里昆仑关两次易主,可见战况有多么的惨烈,每一寸土地,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
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中村正雄少将有写日记的习惯,我们这里找到了他的战地日记,帝国皇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有钢军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军队更顽强的军队。
日军第5师团遇到的不光是比俄国军队更顽强的军队,而且是比日军自身更顽强的军队,因为他们遇到的是戴安澜。
界首高地位于昆仑关北是昆仑关的最后一道大门,也是日军最坚固的据点,日军在这里修建的工事非常坚固,上下数层碉堡构成交叉火力,200师的几次冲锋都被日军火力压制住,战斗进入胶着状态,200师攻不上去,而日军也休想前进一步,就在这时,戴安澜将军亲率两个团的兵力,对界首发起猛攻,戴安澜放弃了战车,坦克,机关枪,而是选择了大刀和铲刀,他率领将士用大刀劈开满山遍野的铁丝网,一点点清除日军设下的障碍物,用血肉之躯向日军阵地逼近,尽管日军出动飞机扫射,动用重炮拼命地轰炸,但是戴安澜的200师不怕牺牲顽强进攻,他们组织了敢死队,把手榴弹塞进日军据点的机枪眼,就像电影里看到的那样,打得非常地顽强,戴安澜在冲锋的时候负了伤,被抬下了昆仑关,戴安澜不仅在战场上英勇当先,在平日里,他也经常教导将士们,要当个好兵,做一个好军官,戴安澜是一个儒将,他自己要写日记,他手下的官兵有些也写日记,我们找到了这样一封日记,来看看,民国28年3月17日,戴长官经常讲,一个刚从军校毕业的青年军官,应先到野战部队从排长做起,同士兵一起生活,亲历训练和实战的磨练,增长带兵,练兵,用兵打仗的本领。
这是戴安澜教导青年士官成长的方法,其实也是他自己成长的道路,戴安澜不仅胆识过人,而且还有谋略,他不光是教育年轻的士官,当时很多士兵都不识字,戴安澜就创造了一套,非常简单易懂的战术,叫三不打,看不见不打,瞄不准不打,打不死不打,戴安澜这个三不打每一条后面都有详细的注解,一看就明白了 。
这样当兵的就知道在战场上自己该怎么做了,战斗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1939年12月29日,历史应该在这一天多停留一会儿,为了重新夺回昆仑关的中国士兵。
我们看到的是当时留下的珍贵照片,这些士兵脸上的笑容是最真诚最宝贵的,因为这都是用鲜血和生命换回来的,同时也换回了抗日战争的希望。
还记得那个写战地日记的中村正雄吗,这就是他的墓碑,没错,在昆仑关战役中,他被击毙了,这是杜聿明军长为他题写的墓碑,他的死证明了中国军队的顽强,在战后,日本公布的资料里面,日军第5师团,军官战死半数以上,中国军队基本上消灭了他们的各级指挥官,可见战斗之惨烈。
这是中国军人展示缴获的日军太阳旗,昆仑关战役是中国军队的关键一战,日军战士也把昆仑关战役当做战略中的关键点,称它为这是中国事变以来,日本陆军最为暗淡的年代。
昆仑关战役胜利之后,很多人去看望受伤的戴安澜,戴安澜其实根本没把自己的伤放在心上,他对别人说:流血是军人之分,恨不能扬威国外,但他不知道没过多久,他杨威于国外的机会就来了。
1940年6月4日,英法联军在敦克尔克大溃败,20万英军被抢运回国,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在东南亚势如破竹,兵锋直指缅甸,缅甸,印度,马来西亚等地都是英国的殖民范围,当然,英国人无暇顾及远东,但又不想放弃,因此,希望得到来自中国的援手,为了表示诚意,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公路,在中国,三年的抗日战争消耗已经接近极限,尤其是在1941年以后,有国外输往内地的物资只有1939年的三分之一,要想取得抗战的胜利,就必须确保滇缅公路这条最后的国际交通运输线畅通,为此,中国组织了远征军出兵缅甸。
这不是《义勇军进行曲》吗?对,就是它。
中国远征军虽然有自己的军歌,但是戴安澜对《义勇军进行曲》情有独钟,200师的将士们就是唱着这首歌,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在缅甸同日军浴血奋战的。
1942年3月戴安澜将军率领的200师作为先头部队,先行进入缅甸,驻守同古,同古是缅甸南缅平原上一座小城,当时有11万居民,同古距离仰光260公里,是公路铁路和水路的枢纽地,城北还有一座永克冈军用机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戴安澜驻守同古的目的是为了接替当地英军驻防,并且掩护英军撤退,为了表示出抗击日寇的决心,戴安澜在战斗打响之前就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在戴安澜的指挥下,200师上下同心,都抱着必死的决心来迎敌,可是万万没想到,问题却出在自己内部。
戴安澜率领200师到达同古时,他才发现,自己的友军英国军队出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戴安澜是个儒将,他有写日记的习惯,我们来看看在他的日记里,英国军队是个什么样子。
1942年3月6日,今赴同古,与英军第一师师长Scott晤见,询以敌情,则不明了,询以敌战法,则亦不知。
夜,率幕僚等人回同古,英军司令部毫无准备,至食宿俱感困难。
问敌情,不清楚,问敌人的战法,不知道,说起后勤来吃饭睡觉都成了问题。
1942年3月8日,早起以七时,而英人多数高卧未起。
这是在战争时期,都早上7点了,还在睡大觉,短短几则日记,我们就知道了中国远征军当时面临着什么样的情况,前面是毫无布防的阵地,后面是敌情不明军纪不整的英国盟军,而日军已经开始逼近,为了 做好充分的迎战准备,戴安澜只好带领部队,日夜抢修工事,布好防线,这事就奇怪了,既然英军是作为盟军出现在这里,那么为什么要摆出一份不合作的态度呢,其实这一切都和丘吉尔的战略构想有关系,我们来看一下,缅甸是在这个位置,他的西北面试印度,在英国人看来,缅甸仅仅是印度的前哨,保卫缅甸最根本是为了保卫印度,从战略角度,英国人也同样认为,缅甸仅仅是维持中国的对外交通线,缅甸战场直接关系到美国在远东的战局,而对英国影响不大,或者说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就是说在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的时候,英国人其实已经放弃了缅甸,我们这里有一段文字,是1942年4月18日,英国驻印度总司令韦维尔给英国驻缅甸总司令亚历山大的密电,我们来看看英国人都是怎么打算的,将缅甸的英军完整地撤到印度,让中国人在缅甸去同日军周旋。
旁白 在国内抗战打得艰苦卓绝的时候,中国为什么会组织远征军出兵缅甸。
这封电报告诉我们,在这件事情上,英国人一点都不生齿(此处没听出是什么词),简直是无耻。
为什么说这一切都和丘吉尔有关呢?档案正在揭秘。
舍伍德,美国剧作家,他曾今也是个军人,二战期间,曾经担任美国陆军部情报局海外分局局长,战争以后他写了一本回忆录,叫做《罗斯福与霍普金斯》,里面忠实的记录了白宫的政治生活,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对缅甸作战的问题上,他对丘吉尔做了很直接的评价,他说丘吉尔一再推迟反攻缅甸,原因就是他绝不甘心,让解放缅甸的功劳归之于美国人,或者更可能的是归之于中国人,这个评价虽然有点尖锐,但是很说明问题,正是在这种种因素影响下,戴安澜在缅甸面临了非常严峻的战场形势,仰光陷落后,日军长驱直入,英军一触即退,这仗怎么打啊。
历史就像时间一样,总是真诚地面对每一个人, 但它的机缘,又总是那么阴差阳错,不着边际。
这次远征,尽管战场形势不利,但如果原来的部署可以实现的话,那么戴安澜率领的第200师本来是可以高奏凯歌还的。
旁白: 这次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目标,本来是在同古附近集结雄厚兵力,对先期到达缅甸孤军冒进的日军第55师团进行包围作战,争取在日军主力增援到达之前,将第55师团歼灭,然后远征军西向进发与英军合围细线驻扎的日军第33师团。
这是一个完美的作战计划,但是事实上双方的计划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首先是远征军的三个军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到达预定的集结地点,正面迎敌的戴安澜从原来的合围变成了孤军,其次,日军增援的两个师团已经悄悄到达,日军从孤军变成了集结,而敌方这个重点的军事部署变化,远征军竟然一无所知,在同古,中国远征军和日军,就这么戏剧性地对调了局势,而且很快就交火了。
戴安澜率领的第200师毫无意外的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他们只能孤军奋战,1942年3月20日,戴安澜指挥第200师与日军第55师团在同古城外交火。
战争一开始就是白热化的,日军遭遇在缅战争中最为猛烈的抵抗,连续几天伤亡惨重,而戴安澜将军面临的处境更加凶险,第200师仅仅是机械化师团,却要面对日本从天空到地面的立体式打击。
日本空军每天从仰光机场出动百余架次飞机,对同古前线进行狂轰滥炸。
而中国军队只有靠不退缩的勇气,抵挡日军的疯狂进攻,他们借临时修建的工事,支撑着防线不被突破,阵地上时刻在进行肉搏战,每天都有中国军人拉响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尽管打得辛苦,但是中国远征军打得气吞山河。
面对打不垮的中国军队,日军恼羞成怒,开始在同古使用燃烧毒气弹,而且更可怕的是,本来就靠不住的英国人,这时候做了一件更绝的事,本来定好参加合围的英军,连招呼都没打,就悄悄地撤退了,这样一来,驻扎在西线的日军完全没有了心理负担,他们星夜兼程,奔赴同古,合围中国远征军,在这样的局面下,戴安澜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1942年3月28日,戴安澜给他的直属长官杜聿明发了一封电报,里面有这样的内容:杜军长副司令长官台鉴,敌与我接触战自十九日,激战至二十八日,凡十余日矣,我已濒弹尽粮绝之境,官兵两日无以果腹,仍固守同古铁路以东阵地,自交战之出,敌势之猛前所未有,尤以二十四日至今,敌机更不断轰炸,掩护其战车纵横,且炮兵使用大量毒气弹,昼夜轮番向我阵地进攻,援兵不至,我虽欲与同古城共存亡,然难遏倭寇之凶焰,何益之有,没有军粮,没有弹药,如果不撤退,戴安澜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200师全军覆没,于是1942年3月29日。
戴安澜率领200师的战士开始突围。
戴安澜不断组织反击,就地突袭日军,直到第二天凌晨,参与同古战役的中国远征军才终于跳出日军包围圈,这次戴安澜将军指挥的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整个远征军第200师,面对数量是自己4倍还有空军支援的日军,他们血战到底,共击毙敌人5000多人,而后成功突围,只留个日军一座空城,同古战役打得艰苦卓绝,赢得非常艰难,是惨胜,但是远征军以这个代价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国际声誉,其实,在戴安澜率领200师走出国门准备打同古战役之前,他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并给妻子王荷馨写了一封遗书,我们来看一下,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然后戴安澜提到,他因为老母在外,不能侍奉,岳父去世也没能送葬,他们母子的生活很痛苦,但是,他又提到,东,靖,篱,澄 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
戴安澜在这份遗书里提到的他的四个儿,分别是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覆东,藩篱,靖东,澄东。
我们这里有一张戴安澜的全家福,来看一下,从右边到左边,第一个是他的大儿子,叫戴覆东,意思是覆灭东洋人,大女儿,戴藩篱,意思是筑起一道藩篱,让东洋人进不来,二儿子叫靖东,意思是平靖东洋鬼子,最小的儿子叫澄东,戴澄东,意思是澄清东洋鬼子。
每一个小孩的名字,都和杀敌报国有关,戴安澜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他的拳拳报国心由此可见一斑。
戴安澜的夫人王荷馨,名字也是戴安澜取的,当时,戴安澜已经从黄埔军校毕业,在北伐军司令部任副官连长,王荷馨是他在安徽的老家无为县定下的还没过门的媳妇,她是个旧式的农村妇女, 连名字都没有,尽管戴安澜这时候已经晋升为军官,但是他并没有嫌弃这个不识字的未婚妻,照样把她接到部队上完婚,并且不离不弃,直到他为国捐躯,结婚的时候戴安澜给夫人取名叫王荷心,心是心脏的心,表示她有一颗像荷花一样纯洁的心,两个人结婚后,戴安澜一直鼓励王荷心学习,甚至让她对外谎称是未婚女青年,这样就能到学校上课了,过了一段时间戴安澜把夫人的名字又改了,这次叫荷馨,馨是馨香的馨,可见戴安澜心中那朵荷花终于绽放了,这就是戴安澜,他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改变命运。
在带兵打仗之余戴安澜还特别喜欢文学,他绝对是文武双全的将军,他写过很多诗和文章,后来都收集在《安澜遗集》里面,在这本文集里面,我们读到这样一首诗,是当年戴安澜在远征缅甸途中写的,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这是何等的豪气。
如今读来当年戴安澜率领200师雄赳赳气昂昂远征缅甸,抗击日寇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我们来看一下当世界各国对同古战役以及戴安澜的200师是怎么评价的。
美国总统罗斯福当时这样评论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在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缅甸战役中防御最久的部队,后撤时也是全师而退。
日本军方像往常一样,在战后也发表了评论,同古之役为旅顺攻城以来从未有过之苦仗。
不过,这次说话的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法西斯罪行最大的战犯太平洋战争的发动者东条英机。
突出重围后,戴安澜率领200师在掸邦高原的密林中艰难的跋涉,这时候,戴安澜的部队已经极度困顿,200师给养严重不足,而就在这个时候,戴安澜又接到了收复棠吉的命令,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在做了简单的部署后,戴安澜带着残缺不全的200师,星夜行军向棠吉进发,在到达棠吉的当天,戴安澜就发动了总攻,他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一举攻克棠吉,200师已经打不起了。
如果不能一鼓作气战胜日军,那么,在同古安全撤出的远征军就会在棠吉遭到灭顶之灾,戴安澜身先士卒,率领将士冲锋,他的两名随从副官,在冲锋时一死一伤,所幸戴安澜没有受伤,战斗仅仅用了一天就结束了,戴安澜用最后的力量收复棠吉,不过,这是日军已经追击上来迂回到200师后方,彻底切断了戴安澜的退路,其实英国方面曾经提出,英国军队可以收容他们,但是远征军要以难民的身份进入印度。
这个提议被戴安澜断然拒绝,他对手下的将士说,我生为中华军人,死为中华雄鬼,绝不到印度听洋鬼子使唤,我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
戴安澜带着200师仅存的6000多名官兵进入缅北野人山,他要带着跟他出征的将士们,回家,回中国,在归国途中,200师要经过两道河流,三条公路,共五道包围圈,没通过一道封锁线,总要与敌人苦战一场,杀出一条血路来。
1942年5月18日,200师到达了细包到摩谷的公路,这已经是最后一道封锁线了,突然,敌人打响了伏击,戴安澜还是一如既往地冲在最前面,指挥将士们苦战,就在这时,日军的子弹击中了戴安澜,两颗子弹,一颗击中了戴安澜的胸膛,一颗射进了他的腹部,但是戴安澜继续镇定的指挥部队,直到突围成功。
不幸的是,200师给养中断时间太长,不但缺医少药,甚至面临了着断粮断炊,而且,缅甸正处在雨季,戴安澜的伤势迅速恶化,1942年5月26日17时,当200师转移到瑞丽江畔茅邦村时,戴安澜将军流尽了最后一滴热血。
戴安澜在弥留之际,身边的参谋还在询问他,下一步的作战部署,其实戴安澜一直在发高烧,这时候已经处在半昏迷状态,他强打起精神,拿过作战地图,做了最后的突围部署,他下达的最后一个命令是:反攻!反攻!祖国万岁!
戴安澜牺牲了,但200师依然坚定地在执行他的命令,那就是必须成建制回国,不能在缅甸做流亡军,他们的确没有辜负戴安澜,士兵们抬着戴安澜的遗体,在森林中艰难地跋涉,他们发誓,一定要把戴安澜带回国。
我身后照片上这位是戴安澜的儿子戴澄东,200师回国以后,戴安澜的一个副官把当时的详细情况跟他说过,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讲的:“所以他们就搞了个担架抬他,大概抬了两三天以后,就发现尸体腐烂了流水了,没有办法了以后,他们就围在一起砍了些木头,取来把父亲的尸体在上面火化。
父亲火化的时候那些士兵都很难过,不少士兵就在那儿喊,戴师长,戴师长地喊,因为父亲平时对这个下面的士兵要求很严格,但是他对士兵都是非常关爱的,所以他牺牲以后,大家也很难过这个事情。”
200师的官兵们带着戴安澜的遗骨,历经千辛万苦,在中缅边境的高山峡谷和原始森林中穿来穿去,最后终于翻越了高黎贡山,进入国境。
中国远征军入缅的第一仗是怎样的情况。
同古战役打的是艰苦卓绝,赢得是非常艰难,是惨胜,但是远征军以这个代价,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国际声誉。
戴安澜在突出重围后又将遇到什么情况,在他生命中最后的几个小时,又是如何度过。
档案正在揭秘。
当戴安澜的骨灰到达云南省腾冲县时,县长张文德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拜,迎接英灵,从昆明到广西全州,沿途各城也都摆出供桌,倾城祭奠,当200师路过云南境内一座县城的时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华侨,看到戴安澜连一口像样的棺材都没有,就上前拦住部队,把自己给他自己准备的一口楠木棺材献了出来,妆奁戴安澜的骨灰。
沿途社会各界群众自发的以挽联 挽词 挽诗的形式悼念为抗击日寇牺牲的戴安澜将军,这些挽联 挽词 挽诗后来被收录起来,一共有六册之多,今天这些珍贵的文字记录一直保存在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让人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
1943年4月1号,国民政府在远征军的出发地广西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戴安澜将军万人国葬,在葬礼上,同时挂着毛-泽=东和蒋-介=石写的挽联。
戴安澜用一腔热血,谱写了中国军人的精神,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走到了抗日救国的最前沿。
中国远征军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现在 ,硝烟已经散去,但是,前世不忘,后世之师,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在戴安澜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样的信条。
这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追求的做人原则,也是为什么戴将军在殉国70年后依然为人称道的原因。
在节目的开头我们读过一首mao则栋为戴安澜将军写的挽诗,其实在诗的前面还有一句题记,海鸥将军千古,戴安澜将军名安澜,号海鸥,能以海鸥为号的人,他一定见过大海,胸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