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篆刻的徽派篆刻
徽派篆刻兴起于明代中后期,其时徽州人何震、苏宣、朱简、汪关以篆刻名家,世人称“徽派”。
在他们的影响下,徽派篆刻名家迭起,高手辈出,先后涌现出李流芳、汪涛、胡文淳、罗王常、汪镐京、程林、胡正言、金光先、汪宏度等一大批优秀篆刻家,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一个高潮期。
清早中期,歙县程邃、巴慰祖、胡长庚、汪肇隆继承何、苏、朱、汪等印家的长处而又变革创新.专学秦汉,变化多姿,用力简涩,自成一体,人称“歙四子”。
与歙四子同期的黄吕、黄宗缉、汪士慎、程瑶田、汪启淑、唐燠、程奂轮、程芝华、汪绍增、汪文适、陈思圣等徽州印人各呈风姿,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二个高潮期。
到了晚清,黟县黄士陵崛起,人称“黟山派”。
黄士陵以其深厚的金石学修养,弃几百年来印家以切刀法毕仿烂铜印追求古拙残破美的传统习惯,自立新意,影响了后来的齐白石、李尹桑等人,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三个高潮。
近代黄宾虹治印师崇程邃、巴慰祖,印作苍劲淳朴,凝炼安详,对徽派篆刻有所发扬,在南社中享有盛誉。
尤其黄宾虹大师对收集周秦古玺,考释印文,用力颇深,对印学发展很有贡献。
何震
(1535—1604),字主臣、长卿,号雪渔,休宁人。
何震与文彭同时而小于文彭,他探知印外功夫对于篆刻的重要性,因此精研六书、文字学,主张篆刻应以六书为准则。
队为作篆治印的关键在于用笔运刀,笔有尖齐圆健,刀宜坚利平锋。
执刀有力,运刀迅速,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实现了刀法与书法的—致,内容与风格的统一。
又创单刀边款,顿挫跌宕,欹斜错落,蕴意深邃,具有气势磅礴,淋漓雄浑的独特风格。
其作品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个性。
如“柴门深处”印,笔画刚健,字体简洁,突山力度,锋芒峭霹;“无功氏”,“无”字笔画尖如刺芒; “听鹂深处”,虽摹汉印的方整,但也可看到刀锋,给人以“猛利”的感觉。
苏宣
(1553—1626年以后),字尔宣、啸民、朗公,号泗水歙县人。
寓居松江顾从德、嘉兴项元汴两位大收藏家家时中,曾纵览秦汉印章,眼界大开,“知世不相沿,人自为政”,由此而领悟到篆刻创作要有变化。
于是将《石鼓》、《季札》等碑刻上的韵趣用于篆刻,文字之间故作剥蚀的痕迹,很有金石味。
如“苏盲之印”从汉印中来,很有自己个性,刀法老辣,书味盎然。
“我居古人实获我心”印刻于明天启二年(1622),印文用古篆,每一笔划的首尾二端都呈尖状,笔势飞动,印文结构重视变化,两个“我”字用不同的写法,以避免印章上部左右二角雷同;刀法亦冲亦切,劲力所到之处石花斑驳,古趣盎然。
朱简
(生年:1570年,卒年不详),字修能,号畸臣,休宁人。
以草篆入印,注重笔意刀韵,使笔画线条之间具有一种呼应连贯自然和畅之意,从而突出笔画造型感。
他还开创厂短刀碎切技法,把每根线条的锲刻分解为短刀连辍,从而使笔划线条产生一种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具有涩滞苍莽的金石效果,对后来的浙派丁敬有—定影响。
所作“冯梦祯”印, 切刀的痕迹明显,刀刀表现着笔意。
横画都顺着笔势,有的弓形向上,有的向下。
直画有的带着斜势,起笔、收笔都较凝重,撇捺笔势分明。
放中有收,收中有放,富有新意。
朱简还具有很深的印学理论造诣,著有《印章要论》、《印品》,在阐述印章的古今流变之余,同时考证了金石碑版法帖之间的关系,还对当时各家印作进行批评,颇有卓见。
汪关
(约生于1575年,卒年不详),字尹子、呆叔,歙县人。
原名东阳,因获得一枚“汪关”汉铜印,遂改名汪关,并将自己的书斋名为“宝印斋”。
他一变何震之法,直追秦汉铸印,以冲刀法开创一种与何震大不相同的工整雅妍的面目,据说将他的作品杂诸汉印一起,很难辨别真伪。
周亮工把明末篆刻家分为“猛利”和“和平”两派,推何震为“猛利”派代表人物,推汪关为“和平”派代表人物,可谓名重一时。
所作“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一印多达十字,以朱文为之,方整朴茂。
印文的笔画以直线为主旋律,方折劲挺,清爽悦目。
布局取汉印匀称平实之法,有些结构简单的字屈叠笔画示繁势,以填塞白地,如“子”字的下部、“蜕”宇的“虫”部、“已”字下部和“矣”字上部;有些结构复杂的字简减笔画求简势,如“孙”字的“系’’部,“委”字的“女”部;字里行间的组合,紧实严整形成了一个庄严的整体。
程邃
(1607—1692),字穆情、朽民。
号垢区、垢道人、青溪朽民、野全道人、江东布衣,歙县人。
精于金石考证之学,又长于铜玉器的鉴别。
篆刻白文印多取法浑朴一类的汉铸印,参以己见而出新意。
印文方中寓圆,不露圭角,疏密均衡自然,苍浑凝重。
朱文印则多以钟鼎款识之大篆参合小篆入印,并作较粗笔画的印文,追求苍浑古朴、凝重的风格,清新叮爱,富有笔意。
当时名重一时的梁清标、周亮工等人的用印都出自程邃之手。
所作“徐旭龄印”为其代表作,此印在形式上取法汉印,但在印文、布排、朱白等方面极尽匠心。
印文用笔圆润浑穆,转折处不露棱角,以直线为主,略参弧笔,将动与静有机地结合,庄重中蕴含了灵巧。
“徐”字“彳”部的厂半部分打破丁小篆作竖向取势的方法,运用斜笔结构,与上部笔势协调;“余”部的下方二点,用两个向背的折笔,不同:厂规范小篆竖画。
经如此变化后的“徐”字,产生了避熟就生的意趣。
巴慰祖(1744—1793),字隽堂、晋唐,号子籍、子安、莲舫,歙县人。
家境富裕,雅爱收藏古玩和书画、印章,珍品颇多。
治印初学程邃,后来变更风格,改宗汉代古印,构思奇巧、章法绵密、字体工秀,得汉印之神而又有自己的面目。
赵之谦对巴慰祖的作品甚为折服,曾对挚友魏锡曾说“近来所作,多类子籍”。
并把巴慰祖与丁敬、黄易和邓石如相等同,称“丁黄巴邓”。
所刻“己卯优贡辛巳孝廉”朱文印,篆体近寸:六朝、唐、宋之朱文印,但线条较粗,笔力厚实,稳健圆转,布局子和而谨严,规矩而不滞。
“孝”上部拉长,以对称“己卯”占地,也使“廉”宇缩短些。
此印字形活泼,篆法和刀法均显得柔和、徐缓,体现了巴慰祖的风格。
黄土陵
(1849—1908),字牧甫,亦作穆甫,别号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青年时书斋名“蜗篆居”,中年曾用“延清芬室”,后用“古槐邻屋”。
黟县人。
他的篆刻不敲边,不击角,不加修饰,专以薄刃冲刀去追求汉印光洁妍美的本来面目,表现完整如新的汉印所具有的锋锐挺劲的精神,从而形成他那种干正中见流动,挺劲中寓秀雅的刻印风格。
他的刻印章法极讲究疏密、穿插、变化,不少印作都显得匠心独运,意趣横溢。
他还扩大了篆刻取资的范围,不论彝鼎、权量、诏版、泉币、镜铭、古陶、砖瓦、石刻都能熔铸到自己的印章中去。
他的不少作品带有鼎彝、镜铭等文字的风味,看似平常而变化无穷,能于徽派篆刻衰竭之时独树一帜,卓然成家。
他的边款也独具一格,以单刀拟六朝碑刻楷书,边款文辞隽永、翰墨味很浓。
所作朱文印“黄绍宪”用的是金文,整个印右疏左密,“宪”字头部粘到“绍”字上去,使其错综复杂化,众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或半圆圈互为呼应,形成一个生动的印面,分散而又紧密。
黄士陵一生治印万余方、留有书画千余幅,是晚清与吴昌硕同时代的书、画、篆刻大师。
其中尤以篆刻成就最高,以薄刃冲刀重现秦汉玺印面目,独具峻峭古丽风采,被列为晚清印坛四大家。
黄士陵篆刻艺术特色鲜明,他的刻印的特点是:平正中见流动,挺劲中寓秀雅,既无板滞之嫌,也无妄怪之失。
章法配字讲究疏密、穿插,彷佛有意,又若无意,密字清疏,意趣横溢。
在刀法上,执刀极竖,无异笔正,每作一画,既轻行取势,一气呵成,干脆利落,又运刀猛辣刚健、洗练沉厚,气韵和线条的美感都非常强烈。
黄士陵创立的徽派篆刻——“黟山派”,在浙、皖派外另辟蹊径,对篆刻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影响了众多名家。
明代,徽州篆刻家较多,著名的有苏宣、程源、程朴 、汪关等人。
印学界将他们与何震一起称为“徽派”或“ 皖派”。
到明末清实,印学界泥守文(彭)、何(震), 陈陈相因,久无生气。
邑人程邃起而矫之,乃参酌古文籀 体,力变大、何旧体,自成一家面目。
周亮工在《印人传 》中说:“印章一道,初尚文、何,数见不鲜,为世厌弃 。
……黄山和穆倩(程邃)以诗文、书画奔走天下,偶然作印,乃力变文、何旧习,世翕然称之。”
他的篆刻作品 章法严谨,笔意奇古,丰满厚实,形成了苍浑雄劲、恣肆豪放的风格,在我国篆刻史上起了上承前人、下启来者的作用,成为清代篆刻宗师。
黄易在《印款》中对程邃评价 甚高。
歙县博物馆藏有程邃“江东布衣”朱文印一枚,布局匀称,笔势圆转遒劲,古秀苍逸,韵味深厚。
本县博物 馆藏有他的书画册一本,所钤印记,大多自制。
继程邃而 起者有汪肇隆、巴慰祖、胡长庚等人。
巴慰祖少好刻印, 师承秦汉,著有《四香堂摹印》2册。
本县博物馆藏有巴 慰祖自刻的“莲舫”铜印一枚,庄严典重,温厚静穆,上密下疏,平稳自然。
后人赞他的印章“巧工引手,冥合自 然,览之者终日不能穷其趣。”汪肇隆、胡长庚两人治印 均端严浑穆,卓然名家。
后人把他们三人与程邃合称“歙中四子”,故名“歙派”。
乾隆以后,著名歙派篆刻家叶熙锟、许钺、程奂轮、李有兆、吴山、巴树谷、程德 椿、谢黄山、曹应钟等人。
近代精于篆刻家还有黄宾虹、 叶为铭、巴淑海等。
黄宾虹刻有“黄质宾虹”,有边白文 印,“风格逼似巴慰祖”,对歙派篆刻有创创新,编有《 宾虹草堂藏印》,叶为铭善刻石碑,光绪三十年(1904) 与丁辅之、王福庵、吴潜泉等在西湖孤山,创设“西冷印 社”,为从事印者研究及保存古金石之所,影响及于海外, 并著有《歙县金石志》、《列仙印玩》和《广印人传》等 。
确立篆刻造型艺术地位
中国古代印章一般由铜铸或凿制,也有金、玉等其他材质刻制的印章,主要为实用。
宋、元以降,由于米芾、赵孟顺、吾丘衍等文人的提倡,印章开始由实用向艺术过渡,他们自己篆字,请人雕刻。
明初王冕和明代中期的文彭发明用冻石刻印,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使篆刻成为专门的造型欣赏艺术。
但王冕和文彭一般也都是篆字,很少自己操刀。
真正开文人刻印风气,自篆自刻,把篆刻推向艺术高峰的是徽州人何震、苏宣、朱简、汪关,世人称之为“徽派”。
正是由于徽派篆刻的崛起,才真正确立了篆刻造型艺术地位。
实现了由印章实用艺术向篆刻造型欣赏艺术的转变。
强调篆刻家的篆字原理
篆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篆字造型,对于篆字的了解、研究和书写,是篆刻欣赏艺术区别与印章实用艺术的关键。
在徽派篆刻以前,还没有人对篆字造型进行过深入系统的探讨。
徽派篆刻家治印,很注重从习篆字入手,精研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钻透汉字构造,同时从金石、碑版、法帖、钟鼎、泉币、砖瓦等篆字造型上吸取营养,构思篆法与章法。
徽派篆刻名家汪镐京著有《文字原》25卷、《正字通正》1卷,项怀述有《隶法汇纂》10卷,程瑶田有《解字小记》1册等,为篆刻篆法打下理论基础。
开创切刀和边款早刀雕刻技艺
篆刻运刀方法明清时有7种、13种、19种之说,其实概括起来只有3种,即切刀法、冲刀法和冲切结合。
冲刀法启发于传统的“凿印”,运刀法持用正锋或侧锋向前推进,刻出来的笔画爽利劲健,是篆刻时的常用刀法。
朱简篆刻改变运刀方式,持刀向下压切,稍微前推,进刀的长度较短,长的笔画需用数刀连接刻成,刻出来的笔画由于线条呈现不规则的弯曲,长的显得苍老,短的显得平实。
从而使笔画线条产生一种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具涩滞苍莽的金石效果。
此种刀法以后为丁敬所吸收,由此而形成—种切刀篆刻群体 —浙派。
何震在边款上也首创单刀法,刀锋洒脱洁净,风格猛辣劲逸,同样被丁敬等浙派所吸收。
首倡篆刻艺术批评风气
除了在创作实践中推动篆刻艺术的勃兴,徽派篆刻家还从理论上展开探索,对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启迪和指南的作用。
朱简历时14年写成《印品》一书,首倡篆刻艺术批评风气,采取论点与论据(印作)相引证的编排法,文图并存,互为发明,该书涉及到玺印的考旺,篆法、章法的研讨,辨析印作的真赝,评论印作的优劣,论说犀利,颇饶胆识。
并提出厂以“神品、妙品、能品、逸品、外道、庸工”六项篆刻批评的标准,指出“篆病、笔病、刀病、章病、意病”五种篆刻创作上常见病。
他在《印品》—书中还单列“谬印”一章,敢于对当时名家篆刻进行有理论依据的批评,开创了篆刻史上印学批评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