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关于端午节的相关词语、文化习俗、传说、对联、诗句

    端午节的传说

    1.源于纪念屈原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2.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1.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2.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3.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4.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5.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6.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7.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

    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

    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

    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

    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

    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

    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

    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

    敲锣打鼓,街游行。

    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

    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

    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

    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

    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

    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

    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

    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

    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

    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

    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

    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

    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

    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

    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

    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

    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

    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

    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

    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

    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会四处弥漫艾草香味。

    妈妈早早的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晚上,烧了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

    小吴,家在海边,幼时,每逢端午,家里人都会带他到海边去洗龙水。

    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 “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

    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

    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 。

    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 。

    万人共泳,这一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

    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

    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

    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

    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作者:佚名 来源:百度 所属分类:抒情 2009年5月19日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唐 杜甫《端午日赐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唐 刘禹锡《竞渡曲》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尧潘《端午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宋 苏轼《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宋 苏轼《少年游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

    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下阕

    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宋 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 张耒《和端午》

    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宋 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宋 黄裳《喜迁莺 端午泛湖》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

    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宋 晁补之《永遇乐 端午》

    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

    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

    ——宋 陈与义《临江仙》

    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

    香芦结黍趁天中。

    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

    ——宋 万俟咏《南歌子 端午》

    条脱闲揎系五丝。

    ——宋 李清照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宋 杨无咎《齐天乐 端午》

    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

    菖蒲角黍家家节。

    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

    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

    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

    ——宋 赵长卿《醉落魄 重午》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宋 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

    钗头双荔枝。

    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

    相思十二时。

    ——宋 李石《长相思 重午》

    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

    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

    ——宋 高箸《重午怀旧》

    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

    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

    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

    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

    ——宋 卢祖皋《小龙吟 淮西重午》下阕

    深院榴花吐。

    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志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

    谁言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聊一笑,吊千古。

    ——宋 刘克庄《贺新郎 端午》

    餐菊饮朝露,平生不啜 。

    与龙争角黍,无乃谤湘累。

    ——宋 刘克庄《乙卯端午》其一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宋 吴文英《澡兰香 淮安重午》

    幽欢一梦成炊黍,知绿暗,汀菰几度。

    竹西歌断芳尘去,宽尽经年臂缕。

    梅黄后,林梢更雨。

    小池面,啼红怨暮。

    当时明月重生处,楼上宫眉在否?

    ——宋 吴文英《杏花天 重午》

    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

    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棹如飞,棹如飞,水中万鼓起潜螭。

    最是玉莲堂上好,跃来夺锦看吴儿。

    ——宋 黄公绍《潇湘神 端午竞渡棹歌》十首录三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流棹西来恨未消,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宋 文天祥《端午感兴》三首录二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

    ——宋 文天祥《端午》

    画船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斗时新。

    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

    ——宋 胡仲弓《端午》

    端午节诗词选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描写端午节的诗词欣赏

    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有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现精选一些供朋友欣赏:

    五月五日

    [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

    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

    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 端午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 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

    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

    宋 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荷香暗度。

    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 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

    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

    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松。

    等闲惊破纱窗梦。

    念奴娇

    宋 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

    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

    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

    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迁莺

    宋 黄裳

    梅霖初歇。

    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花心动

    宋 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

    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

    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

    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

    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

    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

    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

    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贺新郎

    宋 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

    耳不听、湖边鼍鼓。

    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

    时展卷,诵骚语。

    新愁不障西山雨。

    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

    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

    漾不到、潇湘江渚。

    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

    君有语,但分付。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