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关于诗歌的故事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

    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

    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这里有一个宋之问巧遇骆宾王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

    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

    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

    他便上前招呼。

    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

    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诗的故事

    宋之问曾经被朝廷流放到广东罗定县一带,后来偷偷地从那里逃回家乡,这首诗就是逃跑途中,经过汉江时写的,感情比较真挚。

    前两句回忆流放到广东时,不仅生活困苦,而且还得不到家人的任何消息。

    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的时间。

    “断”和“复”字用得很好,表现出诗人在广东度日如年,与世隔绝的痛苦。

    后两句写了一个逃亡之人接近故乡时的矛盾之情:一方面诗人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由于自己的牵累而遭受不幸。

    而且这种矛盾之情越接近家乡时就越强烈,导致诗人特别害怕碰到熟人,害怕自己的担心会变成现实。

    此诗写了古人在遭受流放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的发展。

    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这种抒写真切可感、富有感情,耐人寻味。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后代曾广为流传。

    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

    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

    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

    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

    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

    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

    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

    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

    那官大家看法好看第九十扩大计划防空洞十分棵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

    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

    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

    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

    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

    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那就是“僧推月下门”"。

    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

    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

    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这是清朝大学者—纪晓岚的故事:

    当纪先生很小的时候,他既聪明又顽皮,常常让老师啼笑皆非(老师姓施);有一天,纪晓岚带著一只小黄鸟到学堂去玩,玩得正起劲的时候,施老师进来了;纪晓岚马上把鸟儿藏在墙上松脱的砖头后面,石老师也瞧见了,他故意装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课了。

    可是当施老师吟著诗句走到墙边时,突然用手把砖头往后推,可怜的鸟儿就活活的被压死了,老师还很得意的吟了一句:

    「细 羽 佳 禽 砖 后 死」

    纪晓岚想了想,说:「老师,我能不能给您对个下句?」老师还是很得意,说:「当然可以。

    」 纪晓岚说:「您念的是细羽佳禽,我给您对粗毛野兽,您的砖,我对石, 后我对先,死我对生,是:

    「粗 毛 野 兽 石 先 生」

    老师听了,知道纪晓岚是用谐音在骂他,鼻子都气歪了,但是,他又没对错嘛!

    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

    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

    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

    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

    」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

    」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一天,苏东坡指点厨师,用一尾西湖活草鱼,洗净剖开,裂上五刀,用火腿、葱、姜蒸制。

    厨师烧制好,送到书房。

    苏东坡一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连声呼道:「好一尾五柳鱼!」刚举筷想吃,忽然,看到窗外人影一闪,佛印和尚来啦。

    苏东坡心想:「嗨,好个赶饭和尚,早不来,晚不来!我刚要吃鱼,你却赶来了。

    今天我偏不让你吃,看你怎麼办?」一伸手便把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佛印在窗外早已见到那盘鱼了,心想:好啊,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 苏东坡笑嘻嘻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一本正经地回答:「小弟今天特地来跟你打听一个字。

    」「什麼字啊!」「你姓苏的『苏』字怎麼写法?」 苏东坡一听,眉头一皱,知道佛印学问好,不会连个「苏」字也不会写, 一定有名堂,便装作认真地回答:「喔,「苏」字嘛,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左边一个「鱼」字,右边一个 「禾」字。

    」佛印也假装糊涂地问:「喔,假如草字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 呢?」 苏东坡说:「那还是念「苏」啊:」佛印按著说:「那把「鱼」搁到草字头上边呢?」 苏东坡急忙说:「嗳,那可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说把鱼搁到上面不行的,那就把鱼拿下来吧!」 苏东坡一下子醒悟过来!佛印说来说去,就是要吃他那盘五柳鱼。

    有一次,佛印在寺院,知道苏东坡要来,也照样清蒸一盘五柳鱼。

    刚好苏东坡进来了。

    佛印一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天我也要难难你。

    正巧旁边有只磬,他就随手将鱼放在磬裏。

    苏东坡早已看见,装作不知。

    刚坐下就故意「唉」地叹了口气。

    佛印素知苏东坡性格乐观,疑惑地问道:「太守,今天为何愁眉不展?」苏东坡回答说:「唉,大和尚你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刚写好上联,下联就难住啦,一直想不出,所以心烦啊!」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麼?」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一听,心中好笑:这对联家家户户都贴烂了,他却拿来戏弄我,不知道苏东圾葫芦裏卖的什麼药。

    於是不动声色的说:「我来给你对吧,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连呼:「啊呀,高才高才!原来你磬(庆)裏有鱼(余)啊!快, 拿出来吃吧。

    」佛印这才恍然大悟,乖乖地从磬裏把鱼拿出来了。

    于谦小时候,束发两髻,有个和尚笑他:

    「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马上回答:

    「狗嘴何曾出象牙」

    但是于谦回家之后,告诉妈妈,妈妈马上帮他梳成三角;于谦出门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

    「三角如鼓架」

    于谦就回答说:

    「一秃似擂槌」

    和尚听了无言以对

    四、 其三、嫦娥原爱绿衣郎

    从前,有一幕僚家有一个天姿国色的闺女,其上峰多次向其示意娶她为妾。

    这位幕僚既不敢违拗他,又怕委屈了女儿,正与妻子踌躇不定,愁眉不展时,女儿前来问安,见状便问二老有何心事?父母只好据实相告。

    女儿聪慧过人,又孝顺父母,便灵机一动对二老说:“我有三个条件,一是不光有父母之命,还得有媒妁之言,应请王公大人作媒;二是聘礼要有玫瑰宝石、黄色宝珠等珍品;三是入洞房前,还要对一副对子。

    三者缺一,我决不和他成婚。”

    父亲连连点头说好。

    次日禀复那位大官,他一一应允。

    迎亲之日,那豪华气派自不待言,待酒足客散,大官迈步欲进洞房,却被侍婢挡住,让其对对子,只见红笺上写着:竹映桃花,君子也贪红粉色。

    大官看着娟秀的字体,一时对不上来,便移步庭院。

    正当仰望中天明月,反复吟哦时,一部属过来问:“大人不入洞房,还有雅兴吟诗作对?”大官便将索对一事告诉了他。

    部属听罢,连连赞叹,上联出得新巧,竹称君子,红粉桃花,一语双关。

    不免也沉默构思起来。

    这时,星月辉映,树影婆娑,一下子触动了那位部属的灵感,只见他摇头摆尾地吟道:月穿杨柳,嫦娥原爱绿衣郎。

    大官连说:“妙极!妙极!明天重重有赏。”便直趋洞房交卷。

    侍婢送上对幅,姑娘玩味一番,提笔批道:“公系榜眼出身,对虽工丽,恐非出自心裁”。

    大官见批语,羞愧难当。

    他忖度片刻,便毅然离开洞房,去寻那位部属,叫他去入洞房,并以全部嫁妆为赠。

    五、 其四、 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广东有两个自认为很有才气的秀才,一李一宋,他俩结伴旅游,一路观山赏景,联诗对句,好不自在。

    游了半天,又累又渴,见前面树荫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纳凉,身边放一葫芦,便上前讨水喝。

    老和尚打量两人一眼说,两位贵姓?有水,不过要对对子,对得上方可饮水。

    两秀才欣然同意,并自报李、宋二姓。

    老和尚听罢,便将两人姓氏嵌入联说: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

    两秀才听毕,见对联是讥笑自己,对了半天也没对上,不仅得不到水喝,还讨了个没趣,怏怏而去。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广东农民报》一读者将这故事整理成文,投至该报,有36位对联爱好者热心对下联,其中只有阳春县读者黄文昌对的较好。

    他对的下联是:龚庞两小姐,龙首龙身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