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于成龙传
翻译: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
顺治十八年,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
罗城县处在万山之中,流行瘴气瘟疫,民风粗犷凶悍。
又正处于战争之后,遗地荒草荆棘,县城中仅有六家居民,县城也没有城墙和官署。
于成龙到任以后召集官吏百姓安抚他们,明确保甲制度。
有强盗出现,就立即抓捕治理,向上级请示,审判清楚后就处决,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
于成龙和百姓相亲相爱如同家人和父子一样。
他向上级写文书请求放宽徭役制度,又兴建学舍,创立养济院,凡是应当兴办和去除的事情,都按次序一件一件实行,全县治理得很好。
总督卢兴祖等人以政绩“卓异”为理由把他推荐给朝廷。
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四川在大乱之后,合州剩下的百姓只有一百多人,可是赋税和劳役却很繁重。
于成龙请求革除旧弊,招揽百姓开垦荒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满一个月后,户口增加到上千。
又升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官署设在岐亭,他曾经到村落中去微行私访,遍访民间隐情,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踪迹抓到案犯,百姓非常惊叹佩服。
原文: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
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
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
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
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
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
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
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
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
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
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旋赐帑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并命户部遣官助成龙赈济宣化等处饥民。
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百姓叹服。
此文出自清·赵尔巽所写的《清史稿·于成龙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清史稿》虽编成于辛亥革命以后,而编者却基本上还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来写清史的。
由于成于众手,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核改,刊行时校对也不认真,是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错误往往可见。
对于编纂上的这些问题,编者也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发刊缀言》中指出,此书仅仅是“作为史稿披露”,「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
尽管此书存在错误和缺点,它根据的大部分材料如清实录、清代的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档案等,今天也可以见到,但编者把大量的资料汇集起来,初步作了整理,这就使读者能够得到比校详细系统的有关清代史事的素材。
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的史料,当另有所本。
因此,这部书仍有它的参考价值。
此书的刊印,是由袁金铠主持,金梁经办,于一九二八年出书,共印一千一百部。
其中四百部由金梁运往东北发行,这批书我们称为「关外一次本」。
后来清史馆的人发现金梁对原稿私自做了改动,他们不同意金梁的增删,于是把北京的存书又做了一些抽换,这批书通称「关内本」。
以后东北又印过一次,内容也有所改动,我们称为「关外二次本」。
这三种版本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一、全篇的增删。
关内本删去关外一次本原有的张勋传、张彪附传,康有为传,以及金梁所写的校刻记。
关外二次本只删去关外一次本的张彪附传,抽掉公主表序和时宪志中的八缐对数表,增加了陈黉举、朱筠、翁方纲三传。
作者简介:
赵尔巽(1844年5月23日—1927年9月3日),字公镶,号次珊,又名次山,又号旡补,清末汉军正蓝旗人,奉天铁岭人(今辽宁铁岭市),祖籍山东蓬莱。
清代同治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安徽、陕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后任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
宣统三年(1911年)任东三省总督。
武昌起义后在奉天(今辽宁)成立保安会,阻止革命。
民国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辞职。
1914年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
袁世凯称帝时,被尊为“嵩山四友”之一。
1925年段祺瑞执政期间,任善后会议议长、临时参议院议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