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以及卜算子咏梅全诗和注释

    《沁园春·雪》赏析

    〖原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鉴赏】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

    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

    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

    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毛泽东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

    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

    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碎语』)。

    毛泽东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

    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

    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

    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

    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

    “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

    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

    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

    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

    “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

    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泽东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

    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

    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

    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

    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

    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

    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

    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

    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

    “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

    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

    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

    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

    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

    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

    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

    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

    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

    “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

    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

    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

    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

    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译诗】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赏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

    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

    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

    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

    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

    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

    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

    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

    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

    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

    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

    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

    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

    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

    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

    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