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描写普陀山风景具体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

    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都充满佛国神秘色彩。

    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

    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普陀鹅耳枥。

    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磐陀夕照”指磐陀石一带的傍晚景色。

    由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便可看到磐陀石。

    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块巨石上平底尖,高达3米,宽近7米,呈菱形,曰陀。

    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悬于一石之上。

    每当夕阳西下,石披金装,灿然生辉,人们如能在此时登上石顶,环眺山海,则见汪洋连天,景色壮奇。

    “磐陀夕照”堪称普陀山之一大奇观。

    莲洋就是莲花洋,处舟山本岛与普陀山之间,北接黄大洋,南为普沈水道。

    洋以日本人欲迎观音像回国,海生铁莲花阻渡的传说得名。

    清康熙《定海县志》转引《普陀志》云:“宋元丰中,侯夷人贡,见大土灵异,欲载至本国,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倭惧而还之,得名以此。”

    莲花洋是登普陀山进香的必由之航路。

    旅客的航船行至洋上,如果赶上午潮,就能见到洋面波涛微耸,状似千万朵莲花随风起伏,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如遇到大风天,这里则是波翻盈尺,惊涛骇浪,另一番极为壮观的景色。

    曾有渔歌咏道:“莲花洋里风浪大,无风海上起莲花。

    一朵莲花开十里,花瓣尖尖像狼牙。”

    短姑圣迹 进了佛国山门,往东南约300米处,便是短姑道头。

    滩上有“阔十余米,长百来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有些石上镌有“短姑古迹”等字样,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成为旧时的天然船埠。

    船到短姑道头边,可是靠不了岸,还得用长不过一丈、宽不过三尺的小舢板摆渡。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普陀山住持了余、莲禅二僧因潮落潮涨,往来船只靠岸不便,遂募资用巨石垒成长达11米,宽8米的石条道头。

    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普陀山参礼进香、揽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

    天门清梵,指普陀山最东端梵音洞的景观。

    从法雨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即为普陀最东部的青鼓垒山。

    青鼓垒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为惊涛拍崖,潮声撼洞,昼夜轰响,宛如擂鼓,故又称“惊鼓擂”。

    在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天然洞窟,洞岩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

    在普陀山众多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

    梵音洞山色清黔,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石如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

    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

    凡欲观览梵音洞者,先要从崖顶迂回沿石阶而下,然后来到观佛阁。

    据传在这里观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看随变,极为奇异。

    此地又为梵音洞观潮最佳处,佛阁下曲屈通大海,海潮入洞,拍崖涛声如万马奔腾,如龙吟虎啸,日夜不绝,闻之者无不惊心动魄。

    佛家信众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见到观世音菩萨现身。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

    南天门在普陀山南的南山上,与短姑道头对峙。

    南天门孤悬入海,处于普陀山最南端,与本岛一水相隔,架有石桥,桥身似龙,名环龙桥。

    此地巨石森立,危岩高耸,中有两石如门,故名南天门。

    阙门飞檐起角,中间书有“南天门”三字,旁有龙眼井,崖上有石鼓,阙左上方有狮子石。

    介 绍 南天门内群岩耸秀,门前碧波浩渺,摩崖石刻众多,门侧有清康熙年间武将蓝理所题“山海大观”四字,苍劲有力,引人注目。

    门里有梵宇琳宫,宇旁有一巨岩,可缘石级而登临岩顶。

    岩顶平坦,有两处小水潭,潭水清淳发光,俗称狮子眼,岩石上锲有“龙华大会”、“砥柱南天”、“海岸孤绝处”等石刻。

    传说这里是八仙过海的地方,普陀山禅宗始祖真歇禅师曾结茅于此。

    小知识:“入三摩地”:佛教名词,三摩地即为“戒、定、慧”,入三摩地就是远离心之浮沉,而得平等安详,心专止于一境之意,也就是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状态,称为心一境界。

    普陀山上的“入三摩地”是从短姑道头上岸后,佛顶山的山门步行到慧济寺的香云路。

    此路依山循坡蜿蜒而上,路间有“入三摩地”等石刻题字,皆出自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之手笔。

    过仙人井,登八宝岭东望,见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举目,眺望东海,此即为象岩。

    象岩上侧,犹有驯服似兔的兔岩。

    象岩以东临海处,复道转折,层梯而下,有一天然洞窟,广不逾丈,却幽邃窍冥。

    洞外巨石参差,积叠人海。

    洞口面朝东洋,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

    每当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观海景,景色壮丽,叹为观止。

    旭日“巨若车轮,赤若丹沙,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千鲜相增,光耀心目。”所以人们给它起名为“朝阳洞”,并把“朝阳涌日”列为普陀十二景之一。

    在普陀山见日出,以朝阳洞为先。

    朝阳洞也是听潮音的好去处。

    朝阳洞上原有朝阳庵,根据书载,身处此庵,浪涛轰鸣其下,如千百种乐交响迭奏,别有情趣。

    摊霞亭又称朝阳亭,建在朝阳洞左平台上,近崖濒海,每当旭日东升,霞光辉映,景色奇丽。

    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纯净松软,宽坦软美,犹如锦茵设席,人行其上,不濡不陷。

    此处海浪日夜泊岸,涛声不绝。

    浪潮嬉沙,来如飞瀑,止如曳练。

    每遇大风激浪,则又轰雷成雪,豁人心魄。

    悠忽之际,诡异尤常,奇特景观,不可名状。

    千步沙沙坡平缓,海面可阔,且水中无乱石暗礁,常为游泳健儿所青睐。

    如在夏日里来的游客,千万不要错过这一景观,或在游山之后,赤着足行正其上,让海浪亲抚你的脚面,其趣其咪,未经亲试者不可想象。

    或者静静地在沙滩上坐上一会儿,听听潮声。

    或者干脆换上泳装跃入佛海波涛,它会给你带米无限凉爽。

    当你浮游在碧海的怀抱之中,身心也许会慢慢地与大海交融起来,这时也许你会觉得你就是海,海就是你……。

    千步金沙并不只是白天很美,每临月夜,婵娟缓移,清风习习,涛声时发,其清穆景色更为诗意盎然。

    故有人曾将其与壮丽的朝阳涌日,合称昔陀山观绝。

    44 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