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普陀山的历史简介

    据出土文物证实,远在四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此山上留下足迹。

    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将普陀山及附近诸岛称为“甬东”,秦朝安期生、晋朝葛洪等人都先后来山采药和修炼。

    相传汉代大儒梅福曾来山隐居,故普陀山初名梅岭山。

    唐朝佛教盛行,公元九世纪中叶,有天竺(今印度)僧人来山,并得梵名“补怛洛迦”(意即美丽的小白花)。

    唐大中十二年(858年),日本僧人惠锷从五台得观音像归国,途经普陀洋面,遇风受阻,来到普陀。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开始在普陀山正式建寺,赐名“宝陀观音寺”。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朝廷将岛上所有渔民迁出,辟为“佛地净土”。

    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指定普陀山重点供奉观音,山中各寺院内均塑观音像,于是观世音与普陀山结下不解之缘。

    因《华严经》载:“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遂被附会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元、明、清各朝都曾对普陀山赐金拨银,进行修缮和扩建。

    清康熙年间,荷兰殖民者点据普陀山,将寺院焚毁殆尽。

    后来,康熙皇帝两次拨款修复,到清中叶已拥有三大寺、八十八庵院(中型佛寺)、一百二十八茅棚(小型寺院)。

    大部分建置在岛的东南部。

    当时山上香火鼎盛,僧众多达三千余人。

    普陀山成了闻名海内外的佛教胜地,国内各地以及日本、东南亚的佛教徒前来此“海天佛国”朝拜的,络绎不绝。

    直到1945年抗战以后,普陀山尚有大小寺院庵堂八十余所。

    这个所谓佛国圣地,名扬海外,尤其在东南亚佛教界和华侨中影响很大。

    解放后,国家对主要寺院和风景点进行了多次整修,国内外游客更是纷至沓来,四季不绝。

    普陀山现正在修复中,目前对外开放的有三大寺、四大庵等二十多个风景点。

     

    扩展资料:

    地处浙江省杭州湾东南海中的普陀山,峰壑竞秀,奇石嶙峋,花木葱茏,泉流掩映,金沙雪浪,风光旖旎。

    如普陀旧志云:“名山胜境,本仙真栖息之乡,绝岛荒嵎,为贤者避世之地。

    伊人宛在,游子关情。”这座名山中的道教文化印迹,千百年来,让文人墨客们感怀不已,留下了不少咏叹之词。

    普陀山“短姑道头”的传说:

    据《普陀山志·灵异》记述,相传有嫂子和小姑子两人多年来一直虔诚地礼敬观音菩萨,积多年的心愿,姑嫂俩远道航海到普陀山来进香。

    船到普陀山,姑嫂正准备登岸上山进香。

    恰在此时,小姑子来了天癸。

    因为传统的观念认为女子在此时为不清净,不能礼佛拜神,只能请嫂子代为上山进香,在菩萨面前了却自己的心愿。

    嫂子借小姑子的短处有点取笑她。

    小姑子既惭愧又痛恨自己,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独自坐在船上静等嫂子进香回来,白费了多年的虔诚心愿。

    不多时,海水涨潮,恰逢涨大潮的时候,潮水很快淹没了船靠岸上山的小路。

    小姑子乘坐的船成了海中的孤舟。

    独自一人,四处无靠,小姑子既饿又害怕,真是孤立无援,天地不灵,小姑子只能默念观音菩萨。

    不一会儿,正当小姑子情绪低落的时候,岸上来了一个手提盛饭竹篮的老年妇女,只见老妇不断地向海水中投小石子。

    说来也怪,小石子扔在海水中就冲不走。

    渐渐地小石子堆出了一条从岸边到船上的小路。

    老年妇女趟水踩着小路走到船上,为小姑子送来了饭食。

    小姑子感到奇怪,平白无故怎么会有人送饭来呢?刚要问话,那老妇不管这些。

    放下饭食并不答话转身就走。

    小姑子一天没有饭吃,已经饥渴难忍,以为是嫂子想着自己,托人送来的饭食。

    诱人的饭香容不得小姑子多想,先吃了再说。

    肚里有了饭食,小姑子踏实多了。

    一心念叨还是普陀山好人多。

    天色已晚,潮水退了,嫂子礼佛进香后踩着刚成形的小路回到船上,看到小姑子孤独一人等侯在船上,这才想起小站子还滴水未进呢。

    正在犯愁如何回去向公婆交代的时候,小站子却感谢嫂子的思德,弄得嫂子摸不着头脑。

    小姑子指着竹篮向嫂子述说了有人给她送饭的经过,认定是嫂子贤惠。

    这一说,嫂子更觉内心有愧,认识到可能是著萨显圣,以此安慰这个远道度诚来进香,又因为特殊原因无缘得见菩萨面的小女子。

    自己取笑了小姑子,让小姑子受了委屈。

    著萨有所怪罪,应该立即返身回殿再拜谢菩萨宽恕。

    嫂子回到大殿,再上香祷谢,叩头再三,然后抬头仰瞻莲花座上的菩萨,只见观音大士的衣裙还是湿的。

    这一下验证了嫂子的推测,小姑子的虔诚让她看到了菩萨,感受到了菩萨的恩德,也让嫂子知道菩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从此,为了昭示小姑子的虔诚,纪念菩萨的显灵,姑嫂俩停船的地方就称为“短姑道头”,菩萨扔石子形成的小道至今仍旧天然存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陀山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