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写古诗、格律诗

    平仄对仗

    关于古诗格律的一些问题

    悬赏分:50 - 解决时间:2007-1-10 12:47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

    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

    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

    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

    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

    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

    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

    所以,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

    例如:

    (一) 送魏大将军(唐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将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 咏煤炭(明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诗中“戎”“雄”“中”“功”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入韵。

    (二)诗中“金”“深”“沉”“心”“林”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押韵,且首句即入韵。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

    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

    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

    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

    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

    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

    “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

    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

    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

    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

    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

    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

    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

    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

    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

    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

    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

    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

    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

    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

    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

    “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

    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

    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

    七言由此类推。

    “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