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炎帝到哪里去了?

    有炎帝陵啊,最通俗的说法是在湖南炎陵县。

    不过还有其它说法。

    其实在上古历史中,很多问题还不能当信史,例如神农和炎帝到底是不是一回事还有争论的。

    主流说法二者不是一回事。

    编辑词条炎帝陵

    编辑本段1、炎帝陵(陕西宝鸡市)

    宝鸡为炎帝故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远在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以炎帝神农为首领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这里。

    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之上,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的场所。

    如果按照“八世炎帝”的说法,第一世和第二世炎帝都生与此,葬与此,第八世炎帝葬与湖南酃县,后改名为炎帝县。

    如果只按照一世的说法,炎帝之存在于宝鸡。

    炎帝,号神龙氏,为神龙氏族始祖,始生地在姜水;黄帝为轩辕氏族的始祖,始生地在姬水。

    《国语》中记载,大约在5000年前西秦大地上活动着一支母系氏族部落--有蚶氏,后产生双胞族炎帝和黄帝,黄帝部落生活在渭河下游,后迁移至中原地区。

    炎帝部落生活在宝鸡一带,以经营农业著名。

    在宝鸡市姜城堡地区,清姜河从旁流过,姜城堡背依秦岭,隔渭河与北首岭相望,地势更为开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

    在姜城堡地区发现的姜氏城遗址,面积大约有49万平方米。

    遗址中最大的房子长10.7米,宽10.5米,面积约124平方米,而北首岭遗址中最大的房子面积仅88平方米,出土的生产工具和陶器与北首岭的相似,并且相对先进。

    由此可见,姜城堡遗址时期是北首岭氏族部落的繁荣和发展时期,这正是母系氏族公社向父氏族公社的过渡时期,与传说中的炎帝时相吻合。

    目前在宝鸡已发现古文化遗址40多处。

    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反映了炎帝部落繁衍生息,发展状大的过程。

    炎帝部落以宝鸡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扩展,向西发展到中原大地,此处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湿润,原始农业得到长远的发展。

    部落开始定居,开始建都陈,再迁往鲁,建都曲阜,后来炎帝部落与南方的蚩尤发生战争,求助于黄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

    以后炎黄两部落联盟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

    后来,炎帝部落一部分南迁,足迹两湖,一部分仍留于黄河流域融合于其他氏族部落之中,仍奉炎帝为祖。

    现在湖南的酃县也有炎帝陵,湖北的随州也称为神龙故里,但以宝鸡的炎帝陵为最早。

    宝鸡是炎帝的发祥地。

    炎帝生于宝鸡天台山的蒙峪沟,长于姜水,是农业之神,医药之圣,因以火德王,故名炎帝,号神农氏。

    《白虎通.号》中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

    市区渭河南有浴圣九龙泉,泉上有唐建神龙祠。

    祠南蒙峪口的常羊山上,就有炎帝陵。

    近年来众多海内外同胞多次成批来宝鸡姜水流域寻根祭组,但已祠陵损毁失修。

    于是,当地在神农炎帝的出生、创业与丧葬之处重修神龙祠和炎帝陵,又在市中心建炎帝园,为炎黄子孙拜祖谒陵祭奠炎帝提供了场所。

    编辑本段2、炎帝陵(湖南炎陵县)

    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

    这里洣水环流,古树参天,景色秀丽。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

    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

    3. 炎帝陵(山西高平市)

    位于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处的庄里村,这里山川秀丽,风景优美,陵区周围东、西、南三面沟壑纵横,北面丘陵起伏,青山映翠。

    西望羊头山,巍然挺拔,南眺丹河谷地,云蒸霞蔚。

    晋长二级公路,由南而北,像一条美丽的玉带,系在陵区之内。

    小东仓河涓涓地在脚下流淌,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就长眠于此。

    庄里村炎帝陵,俗称“皇坟”。

    陵后有庙,谓之五谷庙。

    炎帝的陵墓,在轩辕氏黄帝时就已经有了,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

    五谷庙创建年代不详,最迟在宋代时早已有之。

    该庙座北面南,建筑规模宏大,周有城墙,分为上下两院,在其中轴线上,分列为舞台、献台、山门、南道、正殿。

    原来庙院内碑石林立,约有四五十通碑。

    现仅存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几间。

    在东厢房的后墙上,有“炎帝陵”石碑一通,是明万历三十九年(1161)申道统所立。

    “炎帝陵”石碑的后面有一个甬道(现已封住),可通墓穴,墓内有盏万年灯,常年不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