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古诗
《敕勒歌》
南北朝:乐府诗集
原诗: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释义: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这里的天幕像毡帐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
苍天浩渺无边,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
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
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鉴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敕勒歌 (南北朝时期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