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关于陶渊明的诗歌

    归园田居 共五首

    作者: 陶渊明

    所属文学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

    所属朝代: 魏晋南北朝时代

    作品体裁: 诗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读山海经①(十三首选二)

    孟夏草木长②,绕屋树扶疏③。

    众鸟欣有托④,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⑤,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⑥,流观山海图⑦。

    俯仰终宇宙⑧,不乐复何如?

    夸父诞宏志①,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②,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③,倾河焉足有④?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注释

    注释

    ①《读山海经》为组诗,共十三首,写读《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时的奇思异想及对人生和政治的感慨。

    《山海经》,一部记述古代山川异物、神话传说的书。

    此选两首。

    ②此为第一首,写耕馀读书之乐。

    孟夏,初夏。

    ③扶疏:枝叶繁茂貌。

    ④"众鸟"句:言众鸟因有树可依而欣喜。

    ⑤穷巷:陋巷。

    隔:隔绝。

    深辙:大车所轧之痕迹,此代指贵者所乘之车。

    ⑥周王传:指《穆天子传》,写有关周穆王的神话传说。

    ⑦山海图:《山海经图》。

    古人疑《山海经》本依图画而述之。

    晋郭璞有《山海经图赞》,而图则久佚。

    ⑧"俯仰"句:顷刻间遍游宇宙。

    俯仰,俯仰之间,指时间短暂。

    ①此为第九首,称颂夸父逐日的壮举和泽及后世的功绩。

    诗风豪放。

    夸父,神话人名。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

    "诞,生,育。

    此引申为树立。

    ②虞渊:传说中日落之处。

    ③殊:特别,超常。

    ④倾河:喝尽黄河水。

    焉足有:哪里足够。

    《饮酒二十首》

    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

    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

    第二年又攻克长安。

    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

    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

    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刘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诏书给他什么。

    他想当朝廷,当今的朝廷也得赶快让位给他,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

    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

    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

    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

    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

    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

    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

    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

    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

    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序言是: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然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

    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

    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

    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

    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

    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

    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

    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

    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三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

    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

    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很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

    世俗中愚妄之辈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复得此生。

    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

    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时候。

    带着露水,采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极佳。

    屈原《离骚》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

    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

    虽说是对菊独酌,但兴致很高,饮之不足。

    太阳落山,群动皆息,飞鸟归林。

    我在东窗下长啸一声,?且舒怀。

    其五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

    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

    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

    青松在东园,杂树没其姿。

    等到严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

    当松树很多连成林时,这种品质不被人看重。

    孤松挺拔,人才称奇。

    独自饮酒,时复远望。

    想到自己这一生,好象在梦幻里。

    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

    其六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

    清晨闻见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原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酒,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背世俗。

    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

    屈原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

    诗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与人和谐一致。

    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可能返回。

    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其七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

    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

    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

    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

    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

    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

    醉非真醉而实颖”。

    告诉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其八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

    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甘历饥寒之苦,而又孤独没有知己。

    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经。

    现在已经年岁高了,但学业停滞事业无成。

    自己抱着“君子固穷”的节操隐居田园,历尽饥寒之苦。

    悲风袭击破屋,前庭长满荒草。

    因为饥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来,坐待天明。

    偏偏晨鸡不肯报晓,夜显更长。

    现在已经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为,终将受到掩蔽而无法表白。

    诗中的孟公,是东汉刘龚的字。

    据《高土传》记载,东汉张仲蔚隐居不仕,“常据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生,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其九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作者用幽兰待清风以显其清香,比喻自己怀才待机。

    然而仕途险恶,鸟尽弓藏,所以只好隐居以芳香自守。

    生长在前庭的幽兰,饱含芳香,等待清风吹来。

    因为清风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远方,以别蒿艾。

    我现在好象失去方向,不认旧路。

    我想隐居田园,顺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

    我觉悟到归田隐居是对的,因飞鸟已尽,良弓该收藏了。

    其十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这首诗作者借西汉末年杨雄表达自己的志向。

    杨雄字子云。

    王莽篡汉时,那些巧言善辨之士,歌颂王莽称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赏。

    杨雄不肯趋炎附势,因而没有封侯。

    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

    他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

    当然,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肯说。

    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其十一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

    这一天,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喝酒没有桌凳可凭,只好铺荆于地,宾主围坐。

    没有丝竹音乐,只能听风吹松叶,只能听父老杂乱言。

    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诗人最后说:有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

    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们所追求的是与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过饮酒,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酒之深味便在于此。

    其十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

    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互让君位。

    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终被饿死。

    诗人紧接着义正严词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古圣先贤要讲那样的空话呢?

    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的说教是空话。

    荣启期是一个安贫乐贱的人,是封建社会的一位善人。

    孔子说荣启期:“善乎,能自宽者也。”但这位善人九十岁还是以鹿皮为衣裳,以绳索为衣带,过着饥寒生活,像他青壮年时一样。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

    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

    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的贫士。

    其十三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孔子的弟子颜回,可谓仁者也。

    然而他29岁,头发尽白,早死。

    荣启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九十岁还过着饥寒生活。

    他们虽留下身后美名,但死后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养身,把身躯看得千金一样贵重,但临终时,再宝贵的身躯,也得消灭。

    西汉杨王孙于病危时,嘱其子裸葬,要以身亲土。

    人当解其真意。

    这首诗的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陶渊明写《饮酒二十首》诗时,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经常断酒喝。

    当他写成十九首诗时,家里的酒坛酒罐又空了好几天。

    就在这个时候,一天清晨突然听见有人敲门。

    陶渊明披上衣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邻居李老汉,抱着一个酒坛,站在门外。

    李老汉说:“我们家大清早刚酿成的酒,我想让你尝个鲜,就赶紧给你送来了!”

    陶渊明一看送酒来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说:

    “我几天不吃饭不觉饿,可是这几天没喝酒,简直渴得要死!”

    “我还不知道你!”李老汉说,“就算渴死了,也要当酒鬼”。

    两个人朗朗地笑起来。

    进到屋里,陶渊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浅黄色的酒液散发着迷人的酒香,叫人垂涎三尺。

    因为是刚酿成的酒,没有经过滤,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蚂蚁。

    陶渊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一挠头,想起头上缠的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浑酒倒在葛巾上。

    他掸了掸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围到头上,头上的葛巾也飘逸着迷人的酒香,这股酒香,通过鼻子,一直钻到陶渊明的肺腑里。

    “这是个好法子”,陶渊明得意地说,“又过滤了酒,又能戴在头上闻香”。

    陶渊明举起那碗滤清的酒一饮而尽,顿时觉得两眼发亮,两掖生风,每一个毛孔都透气,每一个细胞都快活。

    陶渊明喝足李老汉送来的酒,写成了《饮酒二十首》的最后一首诗。

    其十四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陶渊明是以饮酒为题材,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

    他的诗,可谓篇篇有酒,寄酒为迹。

    伏羲、神农是传说“三皇”中两位最古老的帝王,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世上已经罕见那样纯真的人。

    只有那个一生勤奋奔走的孔子,还想把四分五裂的东周社会弥补复原,让民风世俗再回到那个淳朴的时代。

    孔子的奔走努力虽然没有达到天下大治,他所期待的凤鸟虽然没有飞来,但经他整理研究,殷周以来的诗书礼乐,总算由残缺不全而恢复一新。

    可是,自孔子在洙水、泗水之间设坛施教的事业停止以后,他的微言大义就再也听不见了。

    世风江河日下,以致出现了那个疯狂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把诗书烧成灰。

    好在西汉初还有伏生等几个老儒生,传授六经的工作勤勤恳恳。

    可是为什么隔世之后,六经就没人爱好和亲近了呢?如今有些人也像孔子那样成天在外驰车奔走,可是没有人前来礼贤问津。

    最后突然转到饮酒上,在这样令人绝望的世风下,我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只好痛痛快快地饮酒,才对得起头上戴的过滤酒的葛巾。

    陶渊明饮酒诗写了二十首,这是最后的一首。

    这组诗是借酒后直言,谈出自己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

    因为是酒后直言,所以难免有谬误之处。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这是二十首饮酒诗的总结。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