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教研活动怎样教会中学生学会古诗词

    一吟、一品、一想,铸就古诗词魅力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

    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

    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

    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使学生领悟蕴涵在古诗词中的各种美,从而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呢?

    一、吟——古诗词声律之美

    吟,即“吟咏”。

    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吟咏”是第一位。

    所谓“吟咏”,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说“吟咏”是第一位,这是古诗词这一特定文学形式所决

    定的。

    作为古诗词,其语言本身就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抑扬顿挫的,是音乐性的。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指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

    耳,累累如贯珠。”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感悟古诗词,还是要从“吟咏”开始。

    当然,就现阶段而言,我们不可能向学生灌输有关古诗词声律方面的知识。

    但我们完

    全可以通过用“吟咏”的方式来让古诗词呈现其特有的声律之美韵。

    就拿程颢的《春日偶成》来说吧。

    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而全诗的主题是:通过

    描写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一味地不遵循任何方法地去读去背;或者

    通过教师的无休止的讲解。

    我想,学生是很难从古诗中体会到诗人那近乎孩童似的无比愉悦心情的,更无从谈起从诗中得到美的享受。

    但如果我们教师指引学生来

    “吟咏”这首诗,我想,那效果就明显不一样了。

    首先,我们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将这首诗分出节奏:

    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分的节奏来读一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标上需要重读的字词:

    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最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标出何处该扬,何处该挫,从而形成这首诗的“吟咏”效果:

    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经过反复吟咏之后,那云之“淡”,那风之“轻”,那鲜花之清香,那绿叶之婀娜,一幅绚丽多姿、色彩斑斓、光彩夺目的春光美景图不就早已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了吗?那“余心乐”之高亢,那“学少年”之窃喜,不也都早就荡漾在学生那因“吟咏”而陶醉的小脸之上了吗?

    学生不懂什么是声律,但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或低沉,或高昂,或急促,或绵长的“吟咏”,这正是对古诗词声律的最好诠释。

    二、品——古诗词妙语之美

    品,即“品味”。

    古诗词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语言。

    对于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一是要品诗眼,正如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说“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

    损。”古人写诗最讲究炼字,总是去搜求最贴切的字辞入诗。

    这一点,我们从贾岛的“推敲”一事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二是要品佳句,古诗词中有着许多令人回味

    一生的句子,这些句子或给人以启迪,或给人以美的享受。

    面对如此精湛的词句,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巧妙呢?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好

    的途径。

    用心去“品”,古诗词妙语当尽展眼前。

    在教学白居易《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品”诗中之妙语的。

    师:请大家读古诗的第一、二句。

    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描写了什么?

    生:描写了夕阳余辉照在平静的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成了红色。

    师:是“照”吗?

    生:是“铺”在江面上。

    师:大家看得真仔细,可白居易为什么不用“照”,而用“铺”呢?

    (生一时语塞)

    师:没关系,我们来好好读一读这两句。

    注意在读到“铺”字时,我们大家要慢慢地,轻轻地去读一读,回味回味。

    让这个字响在耳边,现在眼前,熔在心中。

    (生又开始读诗了。

    生:我想,此时的太阳一定是贴在江面上,所以作者才用了“铺”字。

    生:我觉得“铺”这个字用得特别好,一个“铺”字就能把夕阳照在江面上这一画面写“动”起来了。

    生:我也认为作者“铺”字的运用非常得恰当,当我读到这个字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红红的阳光从江的那一头向江的这一头缓缓滚来。

    生:读到“铺”字,我感觉到夕阳是多么的美好,它轻轻地为江面抚上一层红绿相间的衣服,是那样的体贴入微;也让我知道秋天不仅有丰收的果实,更有美伦美幻的夕阳。

    生:当我从“铺”字展开去看这江面时,那江水在缓缓流动,微波粼粼的江面上光彩在不停的闪烁,那红的,那绿的,映入眼帘,好一个“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江面!

    师:是呀!多美的景色!一个“铺”字用得多形象。

    当我们大家读到这个字的时候,心中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安闲。

    这是秋天夕阳的柔和,这也是秋天夕

    阳的魅力之所在。

    让我们再来读读两句话,读读这首诗,品一品这无与伦比的“铺”字!回味回味这江水一半是绿,一半是红的壮观景象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总是停留在对诗的字面意思的肤浅理解上,或只是把诗人的思想简单地灌输给学生。

    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始终无法在古诗词学习中走得更远。

    所以,古诗词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指引学生去对古诗词语言的品味是一条必经之路。

    毕竟,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美韵是要“品”出来的。

    三、想——古诗词意象之美

    想,即“想象”。

    中国的古诗词有着丰富意象,这也决定了古诗词深沉的内涵和表达的含蓄。

    如何把诗歌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古诗词来一起做一个

    深呼吸?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美的感悟。

    如何引领学生去感悟古诗词意象之美呢?我认为,除了“想”,别无其他佳径。

    看看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一词时是怎样让学生在想象之中感悟古诗词意境的吧!

    伴随着如袅袅轻烟似的丝竹民乐《琵琶语》,王老师开始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

    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他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

    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沽,星星一闪一闪的。

    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

    你看到了——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

    汉子们正往家挑着水,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可以说,“想象”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

    缺乏“想象”的一堂古诗词教学课,必将会使堂课变得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王老师的这一教学片段,使得教师与文

    本,课堂与文本浑然一体,当学生置身其间时,必然会与课堂的意境也浑然一体了。

    这么一个依托“想象”而整合而成的意境,能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其实,我们真的要感谢我们的祖先,是他们为我们创造这么一种让人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而不乏美韵的文学形式。

    古诗词是“美”的,我们要以“美”的方式来让其展现在我们学生的面前。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的那样,让我们的学生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