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明诗第六的翻译急急急急急
文心雕龙译注•六、明诗
《明诗》是《文心雕龙》的第六篇。
本篇主要讲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发展历史及其写作特点。
楚辞、乐府、歌谣等其他形式的诗歌,《文心雕龙》中另以专篇论述。
全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诗的含义及其教育作用(第一段)。
第二部分讲先秦到晋宋的诗歌发展情况,分四个阶段:一、追溯诗的起源和先秦诗歌概况(第二段),二、讲汉代诗歌的发展及五言诗的起源(第三段),三、讲建安和三国时期的诗歌创作情况(第四段),四、讲晋宋以来诗歌创作的新变化(第五段)。
第三部分总结上述诗歌发展情况,提出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基本特色和历代诗人的不同成就,附论诗歌的其他样式(第六段)。
《明诗》是刘勰文体论方面的重要篇章之一。
刘勰对四言诗和五言诗所总结的“雅润”、“清丽”四字,比曹丕讲诗的特点是“丽”(《典论•论文》),陆机讲诗的特点是“绮靡”(《文赋》)有所发展。
除了表现形式的特点,刘勰还强调诗歌“持人情性”和“顺美匡恶”的教育作用,而不满于晋宋以后诗歌创作中形式主义的发展倾向;认识到诗的产生是诗人受到外物的感染而抒发情志;对作家作品的评价,能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等。
这是较为可取的。
刘勰对《诗经》是很尊重的,本篇对《诗经》的内容和形式虽然都谈到了,但局限于前人旧说,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见解。
这说明刘勰对《诗经》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是认识不够的。
(一)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1圣谟所析2,义已明矣。
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3;舒文载实4,其在兹乎?诗者,持也5,持人情性。
三百之蔽,义归“无邪”6;持之为训7,有符焉尔8。
〔译文〕虞舜曾说过:“诗是思想情感的表达,歌则是引申发挥这种思想情感。”有了圣人在经典上所分析的,诗歌的含义已经明确了。
所以,“在作者内心时是情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诗歌创作要通过文辞来表达情志,道理就在这里。
“诗”的含义是扶持,诗就是用来扶持人的情性的。
孔子说过:《诗经》三百篇的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没有不正当的思想”。
现在用扶持情性来解释诗歌,和孔子说的道理是符合的。
(二)人禀七情1,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昔葛天氏乐辞云2,《玄鸟》在曲3;黄帝《云门》4,理不空绮5。
至尧有《大唐》之歌6,舜造《南风》之诗7;观其二文,辞达而已。
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8;太康败德9,五子咸怨10:顺美匡恶11,其来久矣。
自商暨周12,《雅》、《颂》圆备13;四始彪炳14,六义环深15。
子夏监“绚素”之章16,子贡悟“琢磨”之句17;故商、赐二子18,可与言诗。
自王泽殄竭19,风人辍采20。
春秋观志21,讽诵旧章22;酬酢以为宾荣23,吐纳而成身文24。
逮楚国讽怨25,则《离骚》为刺26。
秦皇灭典27,亦造《仙诗》28。
〔译文〕人具有各种各样的情感,受了外物的刺激,便产生一定的感应。
心有所感,而发为吟咏,这是很自然的。
从前葛天氏的时候,将《玄鸟歌》谱入歌曲;黄帝时的《云门舞》,按理是不会只配上管弦而无歌词的。
到唐尧有《大唐歌》,虞舜有《南风诗》。
这两首歌辞,仅仅能做到达意的程度。
后来夏禹治水成功,各项工作都上了轨道,受到了歌颂。
夏帝太康道德败坏,他的兄弟五人便作《五子之歌》来表示自己的怨恨。
由此可见,用诗歌来歌颂功德和讽刺过失,是很早以来就有的做法了。
从商朝到周朝,风、雅、颂各体都已齐全完备;《诗经》的“四始”既极光辉灿烂,而“六义”也周密精深。
孔子的学生子夏能理解到“素以为绚兮”等诗句的深意,子贡领会到《诗经》中“如琢如磨”等诗句的道理,所以孔子认为他们有了谈论《诗经》的资格。
后来周王朝的德泽衰竭,采诗官停止采诗;但春秋时许多士大夫,却常常在外交场所中,朗诵某些诗章来表达自己的观感愿望。
这种相互应酬的礼节,可以对宾客表示敬意,也可以显出自己能说会道的才华。
到了楚国,就有讽刺楚王的《离骚》产生。
秦始皇大量焚书,但也叫他的博士们作了《仙真人诗》。
(三)汉初四言,韦孟首唱1;匡谏之义2,继轨周人3。
孝武爱文,《柏梁》列韵4。
严、马之徒5,属辞无方6。
至成帝品录7,三百余篇8;朝章国采9,亦云周备。
而辞人遗翰10,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11,见疑于后代也。
按《召南•行露》12,始肇半章13;孺子《沧浪》14,亦有全曲15;《暇豫》优歌16,远见春秋;《邪径》童谣17,近在成世18。
阅时取证19,则五言久矣。
又《古诗》佳丽20,或称枚叔21;其《孤竹》一篇22,则傅毅之词23。
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观其结体散文24,直而不野;婉转附物25,怊怅切情26:实五言之冠冕也27。
至于张衡《怨篇》28,清典可味;《仙诗缓歌》29,雅有新声30。
〔译文〕汉朝初年的四言诗,首先有韦孟的作品;它的规讽意义,是继承了周代的作家。
汉武帝爱好文学,便出现《柏梁诗》。
当时有严忌、司马相如等人,他们写诗没有一定的程式。
成帝时对当时所有的诗歌进行了一番评论整理,共得三百多首;那时朝野的作品,该算是相当齐全丰富的了。
但在这些作家所遗留下来的作品中,却没有见到五言诗;因此,李陵的《与苏武诗》和班婕妤的《怨诗》,就不免为后人所怀疑。
不过在《诗经》中,《召南•行露》就开始有半章的五言;到《孟子•离娄》所载的《沧浪歌》,就全是五言的了。
此外,较远的如春秋时晋国优施所唱的《暇豫歌》,较近的如汉成帝时的《邪径谣》,都是五言的。
根据上述历史发展的情况,足证五言诗很早就有了。
还有《古诗十九首》,写的很漂亮:但作者不易确定,有人说一部分是枚乘作的,而《冉冉孤生竹》一首,又说是傅毅所作。
就这些诗的辞采的特色来推测,可能是两汉的作品吧?从行文风格上看,朴质而不粗野,能婉转如意地真实描写客观景物,也能哀感动人地深切表达作者的内心,实在可算是两汉五言诗的代表作品。
至于张衡的《怨诗》,也还清新典雅,耐人寻味。
《仙诗缓歌》,则颇有新的特点。
(四)暨建安之初1,五言腾踊。
文帝、陈思2,纵辔以骋节3;王、徐、应、刘4,望路而争驱。
并怜风月5,狎池苑6,述恩荣7,叙酣宴8;慷慨以任气9,磊落以使才10。
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11,唯取昭晰之能。
此其所同也。
乃正始明道12,诗杂仙心13;何晏之徒14,率多浮浅15。
唯嵇志清峻16,阮旨遥深17,故能标焉18。
若乃应璩《百一》19,独立不惧;辞谲义贞20,亦魏之遗直也21。
〔译文〕到了建安初年,五言诗的创作空前活跃。
曹丕、曹植在文坛上大显身手;王粲、徐干、应玚、刘桢等人,也争先恐后地驱驰于文坛。
他们都爱好风月美景,邀游于清池幽苑,在诗歌中叙述恩宠荣耀的遭遇,描绘着宴集畅饮的盛况;激昂慷慨地抒发他们的志气,光明磊落地施展他们的才情。
他们在述怀叙事上,绝不追求细密的技巧;在遣辞写景上,只以清楚明白为贵。
这些都是建安诗人所共有的特色。
到正始年间,道家思想流行,于是诗歌里边也夹杂这种思想进来。
像何晏等人,作品大都比较浅薄。
只有嵇康的诗尚能表现出清高严肃的情志,阮籍的诗还有一些深远的意旨;因此,他们的成就就比同时诗人为高。
至如应璩的《百一诗》,也能毅然独立,文辞曲折而含义正直,这是建安时的正直的遗风。
(五)晋世群才,稍入轻绮1。
张、潘、左、陆2,比肩诗衢3。
采缛于正始4,力柔于建安5;或木片文以为妙6,或流靡以自妍7:此其大略也。
江左篇制8,溺乎玄风9;嗤笑徇务之志10,崇盛亡机之谈11。
袁、孙已下12,虽各有雕采,而辞趣一揆13,莫与争雄14。
所以景纯《仙篇》15,挺拔而为俊矣16。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17;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18。
俪采百字之偶19,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20,辞必穷力而追新21。
此近世之所,竞也。
〔译文〕晋代的诗人们,创作开始走上了浮浅绮丽的道路。
张载、张协、张亢、潘岳、潘尼、左思、陆机、陆云等,在诗坛上并驾齐驱。
他们诗歌的文采,比正始时期更加繁多,但内容的感染力却比建安时期软弱。
他们或者以讲究字句为能事,或者偏重靡丽的笔调来自逞其美:这就是西晋诗坛的大概情况。
到了东晋的时候,诗歌创作便淹没在玄学的风气之中;这些玄言诗人讥笑人家过于关心时务,而推崇那种忘却世情的空谈。
所以自袁宏、孙绰以后的诗人,虽然作品各有不同的文采雕饰,但内容上却一致倾向于玄谈,再没有别的诗可以和玄言诗争雄。
因此,郭璞的《游仙诗》,在当时就算是杰出的佳作了。
南朝宋初的诗歌,对于前代的诗风有所继承,也有所改革;庄周和老子的思想在诗歌中渐渐减少,描绘山水的作品却日益兴盛。
于是诗人们努力在全篇的对偶中显示文采,在每一句的新奇上竞逞才华;内容方面要求逼真地描绘出景物的形貌,文辞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做到新异。
这就是近来诗人们所追求的。
(六)故铺观列代1,而情变之数可监2;撮举同异3,而纲领之要可明矣4。
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5,则清丽居宗6。
华实异用7,惟才所安8。
故平子得其雅9,叔夜含其润10,茂先凝其清11,景阳振其丽12。
兼善则子建、仲宣13,偏美则太冲、公干14。
然诗有恒裁15,思无定位;随性适分16,鲜能通圆17。
若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忽之为易,其难也方来。
至于三六杂言18,则出自篇什19;离合之发20,则明于图谶21;回文所兴22,则道原为始23;联句共韵24,则柏梁余制。
巨细或殊,情理同致;总归诗囿25,故不繁云。
〔译文〕因此,总观历代的诗歌,其发展变化的情况是可以明白的。
归纳一下它们相同和相异的特色,就可以看出诗歌创作的要点了。
譬如四言诗的正规体制,主要是雅正而润泽;五言诗的常见格调,则以清新华丽为主。
对于这些不同特点的掌握,那就随作者的才华而定。
如张衡得到四言诗的雅正的一面,嵇康具有润泽的一面;张华学到五言诗的清新的一面,张协发挥了华丽的一面。
各种特点都兼备的是曹植和王粲,只偏长于某一方面的是左思和刘桢。
但是作品的体裁是有一定的,而人的思想却各不相同;作者只能随着个性的偏好来进行创作,所以很少能兼长各体。
如果作者深知创作中的难处,那么实际写作起来还可能比较容易;如果轻率地认为写诗很简单,那么他反而会碰到不少的困难。
除了上述四言、五言诗外,还有三言、六言、杂言诗,它们都起源于《诗经》。
至于“离合诗”的产生,是从汉代的图谶文字开始的;“回文诗”的兴起,则是宋代贺道庆开的头;而几人合写的“联句诗”,那是继承《柏梁诗》来的。
这种种作品,虽然大小各异,主次有别,但写作的情况和道理是一样的;它们都属于诗的范围,因此不必逐一详论。
(七)赞曰:民生而志,咏歌所含1。
兴发皇世2,风流二《南》3。
神理共契4,政序相参5。
英华弥缛6,万代永耽7。
〔译文〕总之,人生来都有情志,诗歌就是表达这种情志的。
诗歌产生在上古时期,一直发展到《诗经》就更加成熟。
它应该和自然之道一致,并和政治秩序相结合。
这样,优秀的诗歌便会越来越繁荣,为后世万代永远喜爱。
参考资料:文心雕龙译注by牟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