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白居易《花非花》的表达技巧营造的意境是什么

    白居易《花非花》表达的技巧是: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

    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

    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

    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

    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营造的意境是:

    这首诗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

    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说花非花,说雾非雾,本不是花,本不是雾,花有所指,雾有所喻。

    欲言又止,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雾,说明确有人来。

    谁来谁去?隐而不吐。

    为什么来?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

    春梦者,春情也;朝云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事也。

    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

    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附原文:

    花非花

    【唐】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①花非花、雾非雾: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

    ②来如句: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

    ③去似句: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赏析】:

    《花非花》是变格的仄韵七绝,他把前二句各分为三三句法。

    其实是为妓女而作的,“花非花”二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

    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

    元稹有一首诗《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也是描写这一情况。

    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

    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城,葬于香山。

    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

    现实派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