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列举历史上三位谏臣就是忠言逆耳的那种

    比干

    比干是殷商时期沫邑(今河南淇县)人,是商朝第16代王帝乙的弟弟,按照商朝的继承法,长子继位,次子分封。

    比干既是封王,又是当时商朝最高的政务官“少师”。

    因为不满纣王无道,多次向纣王进谏,。

    “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他冒着灭族的危险,连续3天进宫抨击纣王的过错。

    纣王被比干批评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地喝问:你为什么这样坚持?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 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胸取心,比干毫无惧色,慷慨就戮……这就是著名的比干挖心的故事。

    海瑞

    海瑞有名的故事是海瑞抬棺材上疏的故事。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

    海南琼山人,字汝贤、国开,自号刚峰。

    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中举。

    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嘉靖四十一年,以罢官抗逆显于后世的明代廉吏海瑞任诸暨知县;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 嘉靖四十五年,户部主事海瑞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疏,劝说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这班方士的骗术,应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诏命下狱论死。

    遭迫害入狱。

    宰相徐阶力救海瑞,黄光升则把海瑞上书比拟儿子骂父,以减轻罪责,并乘机把海瑞留在狱中,营护海瑞甚力。

    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驾崩,穆宗即位,才奏请释放海瑞出狱。

    世宗死后获释。

    海瑞隆庆四年曾前往福建晋江潘湖黄光升尚书府拜谒黄光升,以表营护之恩。

    隆庆三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后被排挤,革职闲居16年。

    万历十三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海瑞及闻潘湖黄光升卒 ,悲伤至极,带病前来晋江奔丧。

    后病死于南京。

    魏征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当然压轴啦。

    魏征,字玄成。

    唐初政治家。

    今河北晋州人。

    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

    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

    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

    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

    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

    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

    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

    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

    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

    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

    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四)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