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最喜欢的一句古诗词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衣带渐宽终不悔
衣带渐宽终不悔,出自宋代词人柳永所作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这首词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恋情的执著。
其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
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方恋人的形象。
出处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简析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作者久久地站立在高楼之上,轻轻吹拂着他的面颊的春风勾起了他对远方情人的相思之情,于是在目力所及的天际,一股愁绪黯然升起并迅速蔓延开来。
让愁绪生于天际,是为了让这愁绪由远而近、由小而大,这样既使人感受到作者的相思是那样的博大、那样的久长,也给无形的相思赋予了一种如云似雾的形象,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愁绪的翻涌、思念的流动。
另外,魂牵梦绕的情人远在他乡,人们不由得会产生这样的联想——那生于天际的愁绪或许就是她“放飞”的!虽然天各一方,无法相见,但思念的愁绪将两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样的意境,这样的表现手法,巧妙、浑厚而又浪漫天成。
“草色烟光残照里”,既是作者眼前的实景,也是他内心愁苦的写照。
草色青青、暮霭氤氲,黄昏的落日将一抹斜阳泼洒在苍茫的大地上,使得目力所及是那样的空旷寂寥。
然而,更加寂寥的是内心,思念已经使他的内心如眼前的大地般荒芜。
一个“残”字,道出了作者的无奈和凄凉。
是的,除了思念,他还能做什么呢?他只能默默“无言”,独倚高楼,极目远方,遥寄相思。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的“无言”,胜过万语千言,包含万千思绪,囊括万千风情。
可是,有谁能理解这种无言凭阑念远相思之意呢?远方的情人,你能理解吗?很少有人没有尝过相思之苦,然而苦到让人无法“会”意、不能理解,当是苦到了极致
作者简介
柳永(984年-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
崇安人,因在族内排行第七,俗称柳七,当时他和兄长三复、三接被世人誉为“柳氏三绝”。
柳永在宋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果说李煜是宋词婉约派的开门人,那么柳永就是将婉约风格推向了鼎盛。
在形式上,他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成为能够容纳更多内容的长调慢词;在内容上,他摆脱了官词的束缚,大胆地描写市井百姓的情调和情绪;在语言上,创造性地大量使用民间俚语,使词通俗化、口语化。
正因为如此,他的词不仅风格浪漫多情、委婉凄美,而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当时广为流传,以至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三变作新乐府,天下咏之”。
乐工每谱得新曲,必找他填词,而歌妓只要唱了他填词的歌曲,就会“声价十倍”。
这是宋代任何词人都无法相比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衣带渐宽终不悔/5598921?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