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毛泽东这首诗的意象和情感是什么
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
诗情画意,最为浓郁。
它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
天空海阔,气度恢宏。
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
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
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 、 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
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采桑子·重阳
现代: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
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扩展资料:
赏析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
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
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 ,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
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