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柳如是《西湖八绝句》的解释
评论:钱曾:“西泠佳句,为程孟阳吟赏。”钱谦益:“近日西湖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杨柳长条人绰约,桃花得气句玲珑。”
注释:⑴西陵:苏小小《歌词》:“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⑵寒食:《本事诗·博陵崔护》条。
⑶得气:班固《答宾戏》:“得气者蕃滋,失气则零落。”
赏析:第一层:人的生命气象与春光的融融一体。
第二层:“最是”的语义?
第三层:人面不知何处的怅惘……
研究:心灵秘史。
证据①:柳如是《梦江南·怀人》:“人去也,人去凤城西。
细雨湿将红袖意,新芜深与翠眉低,蝴蝶最迷离。”“人去也,人去画楼中,……端有夜来风。”证据②:陈子龙《寒食》七绝:“应有江南寒食路,美人芳草一行归。”“垂杨小苑倚花开,铃阁沉沉人未来。”证据③:陈子龙《桃园忆故人·南楼雨暮》:“莫听娇莺私语……。”南楼:元稹《所思》:“庾亮楼中初见时,武昌春柳似腰肢。
相逢相失还如梦,为雨为云今不知。”东坡《永遇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异时对南楼夜景,为余浩叹。”徐孚远《忆卧子读书南园作》《南园读书楼》。
证据④:柳如是《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崇祯十三年):“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陈子龙《梦中新柳》(崇祯六年,用韵亦相同)。
引论一:中国诗词中的“人面桃花”结构。
张泌《寄人》。
赵嘏《江楼感旧》。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
白居易《板桥头》。
刘禹锡《竹枝词》。
韩渥《寒食日重游李氏园林有怀》、《想得》。
晏几道《临江仙》“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欧阳修《浪淘沙》“可惜明年春更好,知与谁同?”
引论二:美学。
1,抒情与叙事。
2,表现与感应。
3,记忆与交流。
4,今典与古典。
5,韵味与占有。
6,文本生活与文本资本。
表现与感应。
我们常常将艺术语言理解为“表现”。
即单单强调作者对于自我的呈露,以我为主的传达。
其实,深度的艺术语言乃是一种“感应”。
对于传达对象的沟通与印心,亦即陈寅恪所说的“思旨印合”。
今典中有古典,古典中有今典,能所双亡、主宾俱冥,这就超出了艺术表现自我这一浅见,透入生命照面、灵心呼应的层面。
这里涵有东方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秘奥。
记忆与交流。
一般人都认为诗歌语言主要是交流功能。
今典则昭示了诗歌语言有贮积功能,将记忆中的情愫静静释放。
这亦是东方艺术的魅力之一。
…… 引自拙作《释陈寅恪古典今典解诗方法》(《学术集林》十三)
如果能将我们现代感知媒介的变化理解为韵味的衰竭,那么,人们就能提示这种衰竭的社会条件。
什么是韵味?从时空角度所作的描述就是: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
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一边休憩着一边凝视地平线上的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或一根在休憩者身目投下绿荫的树枝,那就是这座山脉或这根树枝的韵味在散发。
借助这种描述就能使人容易理解韵味在当代衰竭的特殊社会条件。
韵味的衰竭来自于两种情形,它们都与大众运动日益增长的展开和紧张的强度有最密切的关联,即现代大众具有着要使物更易“接近”的强烈愿望,就像他们具有通过对每件实物的复制品以克服其独一无二性的强烈倾向一样。
参考资料:http://www.guoxue.com/master/chenyinque/content/chenyinque_apoem.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