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荡胸深层云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夸张

    最近进入班级听语文课,老师讲的是杜甫的《望岳》,当老师讲解“荡胸生层云”一句时,老师是这样解释的:“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因此心胸也为之荡漾。”乍听之下,感觉不对,当时自己觉得“荡胸”应该是生层云的地方或位置。

    “荡”,应该是山峰和山峰之间的空旷处,“胸”在这里是和人相比,人的“胸”在人体从下往上约三分之二的高度。

    山的“胸”在半山腰上边一点的位置。

    这样“荡胸”放在一起就是大半山腰高度,山峰和山峰之间的空旷处。

    我对“荡胸生层云”的理解为:在山峰和山峰之间大半山腰高度的空旷处,生出层层云朵。

    我的解释也和实际相符,当我们爬高山的时候,刚爬时,云在头顶,爬到一定高度(大半山腰)时,人在云中,当你真正爬到山顶时,云在你脚下。

    下课后和语文老师交流,我提出了我的观点,却遭到语文老师的否定。

    他说:长春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我们使用长春版语文教材)教师用书上就是这么解释的。

    而且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的课下注释也把“荡胸”注解为:“心胸摇荡”。

    看来两本教材都把“胸”注解为:心胸。

    同时,老师还拿出来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由东北师大附中语文教师孙立权主编,有36位原编者和36位修订者任编委的《中学生古典诗词300篇》,翻到69页,释疑⑤“荡胸”句:意谓望见山中层云叠生,舒展飘拂,心胸像经过洗涤一般。

    荡,涤。

    面对老师拿出的证据,一时无语。

    难道是自己错了?还是所有人在错?如果自己对了,那太可怕了,全国有多少人在错,又有多少年,多少代的学生被老师教错。

    反复阅读《望岳》,细心体会,怎么读都觉得1、2句是总写泰山,3、4句是静写泰山,5、6句通过“云”和“鸟”动写泰山,没有抒情的意思,7、8句抒情。

    看来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得寻找证据。

    原句有五个字,关键是“荡”和“胸”两个字,如果教材和《中学生古典诗词300篇》是对的,“荡”有“洗涤”、“荡漾”、“摇荡”三种解释;“胸”有“心胸”一种解释。

    “荡胸”结合在一起就是:“洗涤心胸”、“荡漾心胸”、“摇荡心胸”。

    如果是这样,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在写诗时,就应该把两个字掉过来,变为“胸荡”。

    “荡胸”不是词组,“胸荡”也不是词组,“胸荡”和“荡胸”又有什么区别呢?杜甫为什么不“胸荡”呢?再看原句“荡胸生层云”按照上面的解释,按字面解释就应该是这样的:洗涤心胸(荡漾心胸、摇荡心胸)生出层层云朵。

    这通顺吗?如果想要按字面解释,就应该写成:“生层云荡胸”或“生层云胸荡”。

    整首诗其它七句都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为什么惟独这句要颠来倒去呢?各位主编、各位编委、各位语文老师、各位文学工作者们,从没质疑过吗?如果说教材错了,我的解释是对的,关键是原句“荡胸生层云”五个字之中的“荡”字,有没有“空旷”的意思。

    查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缩印本《辞海》中,“荡”有“荡荡”一词,注解②:广大貌,空旷广远貌。

    即“荡荡”有广大、空旷广远的意思。

    因此我认为:“荡胸生层云”中的“荡”应解释为“荡荡”,“荡胸”应该是位置,生层云的地方。

    具体是指山中山峰和山峰之间,大半山腰的空旷处。

    整句诗我就不用再解释了吧。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