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给我的感悟是什么

    读杜甫《春夜喜雨》有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诗1000多首,大半是五言诗,其中大半又是五律,这首《春夜喜雨》便是五律中的名篇,历朝历代唐诗选本均录此诗。

    且多有名家评点,如仇兆鳌、浦起龙、张谦宜、钱谦益、沈德潜、萧涤非、傅庚生等人。

    而诗本浅显,本不用再费周章,写什么随感,只近日重读此诗,颇有心得,便妄自菲薄,献一小文。

    此诗既名“春夜喜雨”,可知是春季,重点则是“雨”和“喜”,这两个特点在诗中是如何展示,是读此诗一大关窍所在。

    诗中首联,作者就告知读者这雨是在春季发生,点明题意。

    颔联则是描写春雨的形态和神态,颈联写雨景,尾联写雨后之春色。

    每一联如初春之花,渐次绽放,却又层层递进,或直白,或听觉、或目视、或想象,句句含“雨”,联联带“雨”,构思之精妙,运笔之神奇,是大家手笔,又能细致观物,写出特点,更见用笔不凡。

    那么这诗中“喜”从而来,吴小如分析作品和赏析文章,认为需通训诂、明典故、察背景、考身世,查此诗背景为杜甫在成都所作,四川为粮田重地,又恰逢春季乃耕种之季,首联中“知时节”、“当春”为一喜;颔联用拟人手法,“潜”、“细”均表示雨来时轻、静,“写得脉脉绵绵”,说明不是暴雨,不伤物,为二喜;颈联中“云俱黑”、“火独明”,是作者所看到的场景,说明雨非常密集,而“春雨贵如油”,密而持久,对农作物有利,此三喜。

    尾联说雨后花次第绽放,香满“锦官城”,带来满城春色,则是四喜。

    很多唐诗只能看整体,不能肢解,一旦逐句解释,这诗便不成了诗,诗意、诗趣也全无。

    又有很多诗只有佳句警句,全篇思想、用语并无多少可取之处。

    这首诗可说整体好,浑然天成;句句好,形象生动;字字好,描摹细致。

    既有整体美感,却又见雕琢之细,无一句不扣雨,无一联不带喜。

    那么又是如何具体表现,则需细加分析,一一点出。

    整篇而言,杜甫诗的句法、字法、声律,是唐诗中集大成之作,他就像武林高手用剑,看似剑招平常,却招招致命。

    从字面看,初看平淡,如话家常,语言简朴,无难解之处,仔细琢磨,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耐人回味,咀嚼再三,便唇齿含香,最能见杜甫用字之妙,用力之深,乃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人造自然”。

    清赵翼在《瓯北诗话》评价杜甫“寻常写景,不必有意惊人,而体贴入微,亦复人不能到。”这首诗便是如此。

    首联为诗歌承启转合中的承,这首诗开句就点名题意,说明雨在春季而落,用拟人手法,把雨比拟成一个通晓事理的人,知道选什么时节,什么时间下雨,而用句浅明易懂,没有艰深之意。

    再看颔联。

    唐初五言律诗由于艺术手法还不甚高超,颔联、颈联往往只做修饰之用,对诗意并无增加,在老杜手中却非如此。

    这首诗中,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作者听到的雨,从人的感官而言,总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作者在室内听到屋外雨声潺潺,发现这雨不大不急,于是用“潜”、“细”两字,用字之“体贴入微”可见一斑。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三四传出春雨之神”,可谓评论恰当。

    第三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作者走门门外看到的情景,是他的视觉观察。

    因为听到雨声,所以出门观望,从听到见,对“喜雨”的描述更进一步,作者的喜悦也更深一层。

    颈联前者是“俱黑”,后者是“独明”,前半句是全景,后半句是独点,可全不掩点,反而形成强烈对比,让雨的形象更为鲜明。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则是作者的想。

    从听到看,从看到想,符合一个人的思维,使得这雨有了人的感情,正是这诗又一美妙之处。

    尾联中,作者想象着第二日雨后花香锦官城的场景,明写花,却实写雨,一个“湿”字就体现出雨后花朵独有特征,一个“重”字也显示雨水持续时间之久,也见“喜”字。

    到此,承启转合,环环相扣,而诗歌一收,就此结尾,让人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作诗重句法,一句不恰,全篇皆弱;一句不炼,全篇皆涣。

    按唐诗各选本,“红”均做花解,那么后半句何需“花”字;“红湿”指雨水落到花上,显湿漉漉、沉甸甸之感,“花重”同样是这般意思,明谭元春《唐诗归》评价:“‘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

    ‘重’字尤妙,不湿不重。”可这前后句却有重叠之嫌,似有不妥,让人费解。

    同样,通读全诗,无一处有重叠,均自从一体,到尾联,却出现“红”和“花”,便有突兀之感,许是老杜用词不精,还是后人注释有误,不解。

    后记:常遇到这种情况,凡提到到杜甫,总要往他脸上贴金,说他忧国忧民,连写景状物诗也要带上“人民性”,即使名家也不能例外,我不敢苟同。

    尤其这篇五言律诗《春夜喜雨》被说成是老杜为劳动人民喜得春雨而写的诗,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更显面目可憎。

    那日,偶翻《春夜喜雨》,看到注解颇有意思,激发了我对此诗的兴趣,有了点想法,于是就想写点感受,可又怕想法浅陋,而研究杜甫的名家不知凡几。

    于是重新翻阅寝室里近10本唐诗选本,和一些杜甫研究名家的作品,却发现一奇特现象,好几个选本《春夜喜雨》都无注释,仿佛这诗浅显易懂,连垂髫小儿都能解,一些注释评析也极简单,让我无从阅读、无迹可寻,甚至是做了无用功。

    心里不免感慨,写篇自己满意的文章真难。

    但终究研究杜甫者甚多,我的见解本因人注释而起,终究不能脱前人之藩篱。

    在此附录写此文所翻书籍:

    葛兆光:《唐诗选注》

    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中编第一册

    朱东润:《杜甫叙论》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吴小如:《古典诗词札丛》

    艾治平:《古典诗词艺术探幽》

    艾志平:《艾志平解读名诗》

    霍松林:《唐诗精选》

    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鉴》

    王士菁:《唐诗类选》

    马茂元:《马茂元说唐诗》

    傅庚生:《杜诗析疑》

    叶嘉莹:《好诗共欣赏》

    周振甫:《文学风格例话》

    施蛰存:《唐诗百话》

    钱钟书:《谈艺录》

    顾随: 《顾随诗词讲记》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