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诗词被谱成曲子的有哪些

    西晋末年,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的发展,以至玄言寺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

    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

    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

    在晋宋易代之际,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

    他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并开创了田园诗这个新的诗歌园地。

    他将汉魏古朴的诗风带入更纯熟的境地,并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

    他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

    晋宋之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转折,此后更追求艺术形式的华美。

    宋代的鲍照在七言乐府上所做出的突破,南北朝民歌给诗坛带来的清新气息,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齐梁两代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

    其一是诗体发生了重大变革,周颙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

    他们试图建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律,并且在词藻、用事、对偶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探索。

    这就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永明体”从而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

    其二是在皇帝和太子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三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和梁代萧纲为中心。

    创作活动的群体参与,容易导致取材和风格的趋同性,也可以在互相切磋中提高艺术技巧。

    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的题材,女性也像宫廷的其他器物一样成为吟咏的对象。

    这种创作风气一直延续到初唐,到“四杰”和陈子昂手中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从审美角度看,唐诗包含五个审美特征:

    一是精神美,唐代诗人能将自己的心灵感受和内心的本质力量自由地转化为美的艺术形象;二是音乐美,唐诗一方面继承了南朝诗歌讲究韵律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受西域音乐的影响,具有独特的音乐美;三是建筑美,唐诗如同建筑,能把平面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立体感的作品;四是个性美,唐代诗人各具鲜活个性,璀璨的诗人群体中,绝少个性类似者;五是意境美,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唐代诗人进一步克服了物与我、主观与客观等矛盾,其诗歌完全是情景互生,情景交融,创造了中国诗歌最高的意境美。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元曲, 曲,有歌曲和戏曲两类。

    元曲包含散曲和杂剧两个部分,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戏剧。

    元朝剧作家人材辈出,关汉卿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位。

    各时期音乐特点

    保持统一的局面。

    随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原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已不相适应,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音乐文化转以儒家为主,并在两汉时期始终居尊崇地位。

    秦朝设置了管理国家音乐文化的机构——乐府,其在汉武帝时又得到加强。

    乐府里集中了100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音乐家,广泛采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加工、改编、创作。

    所以,它对当时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些经过乐府机构集中、提高的汉代宫廷音乐呈现出与旧时奴隶主雅乐迥然不同的面貌,而且扩大到宫廷以外的音乐生活,如在达官府邸和地主庄园的演出活动。

    当时的演出包括鼓吹乐、相和歌、歌舞百戏及乐器演奏等多种体裁形式,最主要的是鼓吹乐和相和歌。

    乐器进一步发展是秦、汉时期音乐的又一特点。

    当时应用的乐器一方面是前期已有的铙、鼓、箫(排箫)、篪、笙、竽、琴、瑟等;同时也出现笳、角、笛(竖吹)、筝、筑、琵琶、箜篌等新的乐器,特别是琵琶类弹弦乐器的出现,是乐器的重大演进。

    秦汉时期的律学一直以战国初确立的三分损益律为主导,后在演出中发现三分损益律所生十二律不能回到黄钟律的缺陷,便有京房六十律学说的出现,但它并无实用价值,只对后世探求律制途径有所启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

    这时,国家分裂,战乱频繁,错综复杂的矛盾扭曲了社会的形象。

    人们甚至将音乐看成为精神寄托的避难所。

    三国阮籍的古琴曲《酒狂》即是一例。

    清商乐与琴曲占主导地位,音乐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

    清商乐——相和歌和由南方民歌发展起来的“吴歌”、“荆楚西声”相结合的产物。

    作品大多数以爱情为题材,风格较纤柔、清新、自然。

    琴曲——琴艺自春秋战国由宫廷乐师向士人转移,至两汉已相当发展,许多著名文人如司马相如、蔡邕等都是琴家。

    魏晋以来琴艺进入高潮,许多名士如魏晋时的阮籍、嵇康,南北朝时的戴逵、戴(yong)父子等都以琴名世。

    阮籍所作的琴曲《酒狂》,成了传世之作。

    西晋时北部诸民族的内徙和晋室的南迁,以及连年的战争,既造成破坏,也形成南北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民族的融合。

    5世纪末南方的清商乐流入北朝;6世纪初南方的鼓角横吹曲被称为“北歌”。

    383年前秦的吕光征龟兹,龟兹乐被带到凉州,与中原音乐结合成“秦汉乐”(后称“西凉乐”)。

    4世纪中叶更有天竺国(印度)音乐传入,高丽音乐等也于5世纪中叶陆续传入。

    频繁的音乐文化交流,对当时的音乐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