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找一些古诗词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

    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

    也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5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

    6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7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8 “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

    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9.“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10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

    古诗词与科学道理:

    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新月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月初蛾眉月

    3、月落乌啼霜满天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上弦月

    4、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玉盘。

    ……………满月

    5、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下弦月

    6、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月末蛾眉月

    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满月

    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赤道线速度和公转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山地垂直气候

    10、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

    11、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散射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冷锋

    1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暖锋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暖锋

    1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华南准静止锋

    16、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 风力搬运

    17、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昆明准静止锋、喀斯特地貌

    1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对流雨

    1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山谷风与地形雨

    2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21、。

    …………伏旱

    22、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地形坡向与气候

    2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温带大陆性气候

    24、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

    …………南亚热带气候

    25、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青藏高寒气候

    26、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高山气候

    2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潮汐与月相

    2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山地

    2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内蒙古高原

    3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平原

    31、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喀期特地貌

    32、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

    …………地上河

    33、一山不容二虎。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34、落江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生物循环

    35、枣发芽,种棉花。

    …………生物指示作用

    36、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37、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38、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农业生产因地制宜

    3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植被与河流

    40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水循环

    4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外力作用与地貌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舶风”中的“船舶风”,就是季风。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舶风。

    宋,苏东坡)

    季风现象,在中国、印度及阿拉伯海沿岸一带,早在古代就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现在西文中的“季风”一词(如英语中的monsoon,德语中的Monsun,俄文中的MyccoH,等),来源于古代阿拉伯字Mausim,它的意思即为气候。

    季风,在我国古代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信风,黄雀风,落梅风。

    在沿海地区又叫舶风,所谓舶风即夏季从东南洋面吹至我国的东南季风。

    由于古代海船航行主要依靠风力,冬季的偏北季风不利于从南方来的船舶驶向大陆,只有夏季的偏南季风才能使它们到达中国海岸。

    因此,偏南的夏季风又被称作舶风。

    当东南季风到达我国长江中下游时候,这里具有地区气候特色的梅雨天气便告结束,开始了夏季的伏旱。

    北宋苏东坡《船舶风》诗中有,“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舶风”之句。

    在诗引中他解释说:“吴中(今江苏的南部)梅雨既过,飒然清风弥间;岁岁如此,湖人谓之船舶风。

    是时海舶初回,此风自海上与舶俱至云尔。”诗中的“黄梅雨”又叫梅雨,是阳历六月至七月初长江中下游的连绵阴雨。

    “三时”指的是夏至后半月,即七月上旬。

    苏东坡诗中提到的七月上旬梅雨结束,而东南季风到来的气候情况,和现在的气候差不多。

    究竟什么是季风?过去只认为风向有季节变化,就是季风。

    于是有人就说,中国的东南部季节特别明显,可是就从来没有见过季风!当然,季风还是有的,只是因为受地形影响,风向季节变化反映不出来。

    现代人们对季风的认识有了进步,至少有三点是公认的,即:(1)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改变的现象,这里强调“大范围”是因为小范围风向受地形影响很大;(2)随着风向变换,控制气团的性质也产生转变,例如,冬季风来时感到空气寒冷干燥,夏季风来时空气温暖潮湿;(3)随着盛行风向的变换,将带来明显的天气气候变化。

    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节变化。

    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气压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从大陆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压,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海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方向相反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

    在我国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夏季风特别温暖而湿润。

    冬季大陆迅速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

    在我国为西北季风,变为东北季风。

    冬季风十分干冷。

    不过,海陆影响的程度,与纬度和季节都有关系。

    冬季中、高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的冷高压中心位置在较高的纬度上,海洋上为低压。

    夏季低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上的热低压中心位置偏南,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向北移动。

    当然,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也可以使季风加强或削弱,但不是基本因素。

    至于季风现象是否明显,则与大陆面积大小、形状和所在纬度位置有关系。

    大陆面积大,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季节性高、低压就强,气压梯度季节变化也就大,季风也就越明显。

    北美大陆面积远远小于欧亚大陆,冬季的冷高压和夏季的热低压都不明显,所以季风也不明显。

    大陆形状呈卧长方形,从西欧进入大陆的温暖气流很难达到大陆东部,所以大陆东部季风明显。

    北美大陆呈竖长方形,从西岸进入大陆的气流可以到达东部,所以大陆东部也无明显季风。

    大陆纬度低,无论从海陆热力差异,还是行星风带的季风移动,都有利于季风形成,欧亚大陆的纬度位置达到较低纬度,北美大陆则主要分布在纬度30°以北,所以欧亚大陆季风比北美大陆明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赏析

    本来一夜大风造出来的是个冰雪世界,但诗人却说这不是北风而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以梨花比雪花,以千万株梨树枝头的繁花来比边塞的茫茫雪原,加上“忽”的配用,写出了雪下得大而急,也表现出了充满浓郁春意的奇丽壮美境界。

    诗人笔下呈现出来的这个春意盎然的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象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也为这个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