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的民族历史
布依族的历史
布依族的历史本,最终于同治十八年(1871年)病逝途中,为其学术活动留下深深的遗憾。
莫友芝重要的学术成就有:与郑珍合作的地方志《遵义府志》;诗词方面有《郘亭诗抄》、《郘亭遗文》、《影山词》等;目录校勘布依族的历史布依族的民族商机依族的历少数民族族的历史民族风光的历史民族特产历史民族库网史土特产
一、少数民族布依族概述
少数民族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少数民族布依族。
少数民族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
少数民族布依族与少数民族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少数民族布依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大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
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其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
至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备。
至明末清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批湖广、四川等地汉民进入贵州,市场交换日益繁荣,出现了诸如贵阳、安顺、都匀、独山、兴义等重要市镇和商业贸易中心。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少数民族布依族人口2545059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少数民族布依族少数民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少数民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在黔东南少数民族苗族少数民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地区、毕节区、六盘水特区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
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耕,农业以水稻为主。
少数民族布依族大多居住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故素有“布依水乡”、“水乡布依”的美称。
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林业也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区之一。
二、少数民族布依族的语言文字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红水河南岸的少数民族壮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
布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土语区,过去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三、少数民族布依族的宗教信仰
少数民族布依族信仰多种神灵。
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社有社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
一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树,或巨石悬崖以及山洞,都被认为有神灵。
甚至耕种的水田也有神。
有的还供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
自明及清以后,佛教、道教、天主教传入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
少数民族布依族的祭祀和占卜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师主持。
占卜分为鸡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
鬼神有善恶之分,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恶鬼则相反,可捉弄人生病,降下灾祸。
信仰的神,每一种都是一大集团,每个集团有若干成员。
神灵之间有等级之分,各有名字和职司,职司最高者为“报翁”,即皇帝。
还有统领军队的将领、执法的法官等等。
少数民族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祗和菩萨亦受到敬奉。
四、少数民族布依族的历史
清嘉庆二年(1797)夏历正月初,为了反抗官府重重剥削及强征农民去镇压苗民起义而爆发了大规模的南笼府少数民族布依族农民起义。
起义坚持近一年之久,势力广达数百里。
这次农民起义的领袖是少数民族布依族妇女王阿崇(1778—1797,号囊仙)和韦朝元(1768—1797,号光仙,人称“七绺须”)。
同年八月,清廷连派重兵镇压,起义军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王、韦等被俘,后被送北京,英勇就义;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1854年独山州少数民族布依族农民领袖杨元保首先揭竿而起,领导少数民族布依族、少数民族苗族、少数民族水族、少数民族汉族等民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数千人举行起义。
攻抵独山州南门,揭开了贵州各族农民起义的序幕;1855年镇宁扁担山爆发了曾煜华等领导的少数民族布依族起义和上江(今三都少数民族水族自治县境)少数民族布依族罗光明领导的布依、水、汉等族人民参加的农民起义;此外,广大少数民族布依族农民还和苗、汉、侗、水等族人民一起参加了少数民族苗族农民领袖张秀眉、陶新春、岩大五等分别领导的农民革命军。
所有这些农民起义都打击、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势力。
鸦片战争以后,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还数次掀起了反抗帝国主义传教士进行文化侵略的斗争。
主要有1906年罗发先领导的贵定少数民族布依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武装斗争和1907年韦仁兴领导的镇宁扁担山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滇桂黔边区纵队的领导下,镇宁、关岭、安龙、兴仁、兴义等地少数民族布依族青年组成了六马游击队(后改编为罗盘游击区第七支队)和兴义游击团,1949年11月解放军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 1951年3—5月解放军最后肃清了盘踞罗甸、望谟、册亨等地区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获得了全面的解放。
1953年统一了少数民族布依族族称,1956年成立了黔南少数民族布依族少数民族苗族自治州。
五、少数民族布依族的文学
少数民族布依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想象力,而且有独特的格律和韵律。
民间广泛流传有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
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有《洪水潮天》、《十二个太阳》、《报老多采青石盖天》、《赛胡细妹造人烟》、《卜丁射太阳》、《茫耶寻谷种》、《三兄弟找水》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
《报老多采青石盖天》叙述了一位报老多的老人,采青石盖成了天,用泥铺成了地的故事。
《洪水潮天》中叙述了远古时候,洪水暴发淹没了天下。
只有兄妹俩人坐在大葫芦里随水漂流,幸免于难。
等雨止水消,地上的人全部淹死,兄妹俩在神仙的撮合下,经历许多周折最终结成了夫妻。
后来生下一个奇怪的肉团,他们一气之下将它砍成无数碎块,撒向四方,不料第二天这些碎肉块都变成了人。
从此,人间烟火得以繁衍。
《茫耶寻谷种》叙述古时人间未种五谷,青年茫耶历尽艰辛寻找谷种,终于在一个山洞里找到了并带回来分给大家栽种。
《三兄弟找水》叙述很久以前发生大旱,庄稼枯萎。
有一家三兄弟带领众人寻找水源。
三人大战妖魔,杀死了石头精,夺得了水源,战胜了干旱,赢得了丰收。
这些神话均反映了少数民族布依族先民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情景。
《黄果树瀑布的传说》叙述了一位美丽聪明,远近闻名的织布能手白妹,在逃避头人抢亲时,与恋人德脑用白布拦住追兵。
白布变成大河,隔断追兵的来路。
白布越抖越长,大河也就得越来越长。
头人无奈,便用挞斗当船继续追赶。
危急之际,白妹剪断白布,霎时天摇地动,河水就成了大瀑布,追兵们都冲进深潭淹死了。
白妹、德脑躲过灾难,便在瀑布对面岩下安家。
后来在犀牛和善良仙翁帮助下,又用神物黄果治服洪水,从此,人们便称这瀑布为黄果树瀑布,它下面的深潭就叫做犀牛潭。
这反映了少数民族布依族人民善良朴实,机智勇敢,体现了他们热爱乡土,向往幸福的愿望。
类似传说还有很多,如《花溪的传说》、《三月三的由来》、《六月六的由来》等。
有关乐器的传说有《铜鼓的来历》、《月琴的来历》、《姊妹箫的来历》、《勒尤的故事》等等。
诗歌:民间诗歌是少数民族布依族的韵文作品,种类较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劳动歌、叙事诗、习俗歌、盘歌、情歌、苦歌、儿歌等。
劳动歌有《种秧歌》、《棉花歌》、《刺绣蜡染歌》等。
习俗歌有《造酒》、《敬酒歌》、《接亲歌》、《送亲歌》等。
情歌有《月亮歌》、《只要哥真心》等。
儿歌有《小青蛙》、《巴山豆》、《燕大哥》等。
叙事诗有《河东与河西》、《王仙姑》、《南荷班》等。
六、少数民族布依族的戏剧
地戏:因为是在平地演出,不搭戏台,所以称为地戏。
民间传说少数民族布依族演地戏是向其他民族学来的。
少数民族布依族地戏产生较早,流行较广。
主要以贵阳市区及安顺一带最为盛行。
主要乐器是锣、鼓等,一般在春节期间演出。
演唱地戏时,演员都穿戏服,戴面具,面具戴在额上,其下悬一块青布遮住脸面。
演出武戏时,主将的背上插四面小令旗,面具插上野鸡毛,身穿战袍,手持刀、枪武器。
用汉语演唱,题材都是少数民族汉族故事。
传统剧目有《杨家将》、《三国演义》等。
七、少数民族布依族的音乐
少数民族布依族的民间音乐可为五彩斑斓。
依据其表现内容、演唱场合等不同,可分为大歌、小歌、大调、小调、山歌调、唢呐调、铜鼓调等。
乐器种类也很繁多,有铜鼓、铜锣、钗、勒尤、笔管、姊妹箫、口弦、木叶、唢呐、月琴等。
八、少数民族布依族的舞蹈
少数民族布依族舞蹈多是集体舞,有“织布舞”、“伴嫁舞”、“狮子舞”、“龙舞”、“铜鼓刷把舞”以及“花包舞”、“转场舞”等等。
是少数民族布依族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深爱人民群众喜爱。
九、少数民族布依族的美术
蜡染:蜡染工艺久负盛名,有千余年的生产历史。
贵州西部的镇宁扁担山区的石头寨被誉为蜡染之乡。
制作方法是先用铜蜡刀沾蜡液在白布上绘成各种几何图形,再以蓝靛溶液配合草药印染,去蜡即成。
蜡染的花纹鲜明,文静素雅,美观大方,很受人们喜爱。
常见的纹饰有刺梨花、团花、小花、水波形、旋涡形、连锁式等。
织锦:又称“纳锦”,布依语叫做“都桂”。
以贵州镇宁最为著名。
织锦一般有宽窄两种,多用丝线或丝、棉混织,而且多是彩色。
织锦有“羊羔锦”、“鱼儿锦”、“蝴蝶锦”等等,其图案多为菱形、方形、三角形或回形等。
少数民族布依族的织锦花纹精致紧密,瑰丽美观。
刺绣:少数民族布依族的刺绣历史悠久。
在贵州西部镇宁、关岭一带称为雕绣,在南部望谟、罗甸一带称为姑绣。
有贵独绒、贵独粑、贵杂玛母、贵绍等数十种。
有平绣、绉绣、缠绣、挑绣等刺绣方法。
主要刺绣于服饰、被面、背带、鞋面、窗帘、手帕等。
木雕:少数民族布依族木雕艺术久负盛名,最有名的是安顺县的木刻地戏、傩戏面具。
面具以丁香木或者白杨木为材料,将圆木对半破开,用半圆弧形作刻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用刚、柔、粗、细、阴、阳不同的刀法刻制而成。
此外,荔波的竹席、独山的斗笠、牙舟的陶器、惠水的枫香印染等也非常有名。
十、少数民族布依族的娱乐
丢花包:有固定的场地和规则。
打法分为平泡、转泡、抽泡等。
有双打、单打,还可以两个队对打。
是少数民族布依族青年男女非常喜爱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流行于黔南和黔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聚居区。
每年春节期间举行。
花包内装米糠、小豆、棉籽等,形状类似八角和柑桔。
过去,一般事先规定,花包丢过肩可以不接,如没有过肩而自己没有接到,那么不管是男是女都要给对方一件礼物,如项圈、手镯、戒指等饰物。
现在,丢花包作为比赛,一般不限人数,对等进行,通常是男女混合,但也有男子单项和女子单项对掷。
丢花包选择在村寨附近平坦宽阔的地方,在丢花包开始之前,青年男女互相对歌,暗中寻找“对手”。
开始之后便各站一排,相距约七八米,这时姑娘们手握提绳将花包左转右转向自己的如意郎抛去,后生接到花包后,即回掷给心爱的姑娘,如此往返抛接,投掷,花包左右穿梭,为青年男女传情达意。
因此丢花包也是少数民族布依族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
舞花棍:流传于贵州惠水、平塘等地。
舞者手执一根竹或木为器械,竹或木嵌以古代小铜钱,舞者边跳边以竹木棍敲击身体各部位,发出有节律的音响。
舞步大体分为行进步、半跪步、转身步等。
队形以双排行进为主,走圆圈,变方阵,穿梭交叉,千变万化。
十一、少数民族布依族的服饰
少数民族布依族的传统服饰式样较多,纷繁复杂。
因地区不同,形成了几种较为典型的民族服饰。
镇宁一带的少数民族布依族男女服装喜用蓝、青、白三色布缝制。
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上相同。
青壮年多半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和长裤。
老年人大多穿大襟短衣或长衫。
妇女的服饰类型较多,扁担山一带和镇宁城关、安西的部分地区妇女上穿大襟短衣,下穿蜡染百褶长裙,系花边围腰。
上装以黑色为底色,在袖口、衣脚、两襟边沿配上织锦和蜡染图案。
领口和托肩用印章做花。
衣服没有扣子,用衣带系于右侧。
未婚的姑娘头戴方形织锦花帕,并以假发和青丝合编成辫子缠绕花帕在头上,在花帕的右边垂吊丝线做的耍须,并插上各式细小的花朵。
婚后,头上改戴用竹笋壳做的“假壳”。
募役区和江龙区妇女上身穿青色紧身斜襟短衫,下着白底蓝花蜡染百褶长裙,裙长至脚跟。
五色锦绣花朵图案的青布围腰。
少女用织锦包头,留一根长辫。
未婚者梳拱桥形发髻,往后垂,再由前往后插一根银簪。
婚后,改银簪为银碗。
老年人将头发绾成拱桥髻,但不用任何饰物。
城关区的大山、江龙区的关山、六马区的乐纪等地的妇女上穿大襟长衫,披漫肩,下穿长裤,腰间先系上白色的腰带,再扎上绿色布带短围腰。
在袖口、裤脚以及围腰上都绣有各种图案。
姑娘婚前梳辫子,婚后绾髻带簪子。
六马区和募役区的沙子、牛田等地的妇女上穿大襟右衽短衣,下穿宽脚长裤。
围红、绿色短围腰。
脚穿圆口白布鞋或绣花鞋。
云南省罗平县八达河区,老年妇女,仍保留着传统的少数民族布依族服饰,头缠蓝黑包布,身着青色无领对襟短衣,身大袖宽,沿右衽无领衣缝处要镶一道两寸左右宽的边,上衣的下角边处还要绣各式的彩色滚边。
下穿蓝黑色百褶长裙。
中年妇女的包头,已改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领或矮领大襟衣,领前的结扣处喜用银包纽扣作装饰,下身穿长裤。
未婚女青年的服饰,除总体上与中年妇女相似外,只是还喜欢在包头布的末尾处镶绣极为鲜艳的花纹图案。
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
十二、少数民族布依族的饮食
少数民族布依族的主食主要是稻米和玉米,还有麦子、小米、高粱、甘薯等。
菜类有盐酸菜、面辣、腐乳、豆豉、泡菜等。
少数民族布依族喜爱饮酒,尤其是在逢年过节、嫁娶等喜庆日子里更是离不开酒。
酿酒多稻米、高粱、麦子、薯类等为原料。
少数民族布依族酿酒品种较多,其中花溪刺梨酒驰名中外。
在少数民族布依族家中,男女老少天天都要喝茶。
茶是他们生活中最为普便和必不可少的基本饮料。
“姑娘茶”:布依人都是自己采制茶叶,其成分还包括金银花等其他植物。
布依人制作的茶叶中,有一种相当名贵,即“姑娘茶”。
姑娘茶是少数民族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制作的茶叶,制好的这种茶叶都不拿出来出售,而只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或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家作为信物送给情人。
意思是用纯真精致的名茶来象征姑娘的贞操和纯洁的爱情。
盐酸菜:盐酸最初称作坛酸,后改称盐酸,是少数民族布依族久负盛名的食品。
独山出产的盐酸菜最著名。
将洗净的青菜切成条,掺上甜酒、大蒜、辣椒粉、冰糖、食盐等拌匀,盛于坛中。
盐酸菜香、甜中略带苦味,鲜美可口。
糯米食品:用糯米制作的食品主要有糯米饭和糯米粑。
春节的糍粑、“枕头粽”;“三月三”、“四月八”的五色花糯米饭;端午、“六月六”的三角粽;七月半的合叶粑等。
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
肉制品:少数民族布依族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有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
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
对肉食的加工主要有腌肉、血豆腐和香肠。
名菜有“青苔冻肉”、“腌浸肝”、“糯米穿肠”、“爆炒螺螂肉”、“烩楠竹笋”、“酸味芭蕉树心”、“香椿蝌蚪儿”、“炸竹虫”、“软炸沙巴虫”、“猪血杂”、“血米鸡粥”、“活血”、“腊肉”、“腌鸡”等。
布依人喜欢吃狗肉,贵客临门或逢“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必杀狗。
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
他们挑狗的标准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
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
十三、少数民族布依族的居住
少数民族布依族的民居建筑,主要有吊脚楼、平房、楼房三种形式,有木结构、木石结构和石板房。
石板房:普遍存在于镇宁、安顺和贵阳的花溪,尤以镇宁扁担山区的石板房最为典型。
其特点是,除了横檩是用木头外,其余全是用方块石或者条石垒砌而成,房顶上面全盖的是石板,连房屋的窗棂也是用石头雕花装饰起来的。
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差些。
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变体。
多建于地势倾斜度较大的地区。
有两层,也有三层,层基分上下两级,前低后高,相差五六尺。
靠山坡的一边为平房,前半间立在下一级,地基为楼房。
这间楼和靠山的半间相平。
一般还在大门前用竹木搭成简易的晒台,白天晾晒衣物,晚间可以小憩纳凉。
平房:土木或木石结构的平房是少数民族汉族建筑与少数民族布依族建筑文化交融渗透的结果。
一般为三开间,也有五间、七间。
中间是堂屋,堂屋后面是老人的卧室或储藏室。
堂屋外为吞口。
堂屋两边分别为卧室、客房、厨房。
屋顶呈“人”字形,利于泄水。
这种房屋冬暖夏凉,居住舒适,也易于修建,是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最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十四、少数民族布依族的婚恋
家庭:少数民族布依族家庭具有浓郁的父系色彩。
妇女的地位低于男子,寡妇可以继承财产,但是若想改嫁就无权享有了。
家庭结构有小家庭,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婚恋:少数民族布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同宗不婚,不同辈分者不能通婚。
解放前,少数民族布依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
少数民族布依族家庭中父亲具有绝对权力。
少数民族布依族青年男女一般在赶场中物色意中人。
如果互相满意就上山对歌。
少数民族布依族称之为“浪哨”。
“浪哨”是会朋友的意思。
这个社交活动不只限于未婚男女,巳婚者也可参加。
这与少数民族布依族古老的婚姻制度有关,因为早婚“不落夫家”,实际上只是订婚。
所以参加“浪哨”活动,对未婚者来说是初恋,对“巳婚”青年来说,如果他(她)对父母包办的婚事满意,那只是来炫耀唱歌的才能,反之,则表示对包办婚姻的反抗。
“浪哨”中除唱情歌外,还唱苦歌、告状歌和逃婚歌等。
过去有的青年男女对歌多年,情投意合,于是双双逃离家乡去远处安家;有的逃不出封建制度的罗网,便双双以死殉情。
结亲过程颇为讲究,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要八字”、“结婚”四个环节。
少数民族布依族青年男女,不论是自由择偶还是经媒人说合,缔结婚姻必须举行订婚仪式。
一门亲事一经谈定,男方家马上择定日期邀请二三人携带礼物去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称为“吃订亲酒”。
解放前,少数民族布依族有过“不落夫家”和“戴假壳”的习俗。
即新娘在婚后,回娘家长住,有的住一两年或三五年,有的长达十几年。
每年在农忙时节,回到夫家。
如此往返,直到妻子怀孕,或长大成年,之后才到夫家定居下来。
“戴假壳”是丈夫为了及早结束女方“不落夫家”生活的一种方法。
用一种撮箕形状,内衬笋壳,外包青布的帽子往妻子头上戴,如果妻子被戴上了假壳,即可到夫家定居。
这种婚俗,主要存在于扁担山区。
十五、少数民族布依族的丧葬
少数民族布依族实行木棺土葬,人死后,丧家即向至亲好友报丧,有的要立即鸣放三发火药枪。
都要请本民族“濮摩”先生择吉日举办丧事。
有的地方舅权比较突出,如死者是女性必须待舅家人员到场亲视入棺,方能安葬。
丧礼规模视家庭经济而定。
停柩期间,丧事之家一律素食,出丧之后才能开荤。
下葬前二天,寨邻亲友携礼前来吊唁。
出殡后第三天,要到坟上祭扫。
届时用小猪、鸡、豆腐等供奉,烧化香亭、纸马,谓之“复山”。
丧事到此便告结束。
以后每年清明全家备祭口到墓前祭扫。
十六、少数民族布依族的节日
春节:过去,少数民族布依族以11月或12月为岁首,后来逐渐改为以正月为岁首。
每到年底,家家户户忙着酿酒,打糯米粑,腌制腊肉,做血豆腐或缝制新衣。
除夕以丰盛酒菜敬供祖先,燃放爆竹,合家守夜直到天亮。
正月初一天刚亮,姑娘们都争挑第一担“新年水”回家,名曰“聪明水”;男孩子则争先到土地庙旁,用绳子牵来小块石头放在畜圈之中,意为“六畜兴旺”。
春节期间,青年们相邀外出“浪哨”;中老年人彼此拜年祝贺,共同饮酒为乐。
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以后,才下地干活。
举行铜鼓、唢呐、歌舞、踢鸡毛毽、打陀螺、掷石头等等比赛,参加者多达数万人。
还有些地方有玩龙灯、耍狮子、跳地戏、唱花灯娱乐活动。
三月三:是祭社神和山神的节日。
社神是一村或邻近几个小村共建社祠供奉,有的还有基金,用基金或临时集资购买猪、牛宰杀供祭。
供祭之日,禁止外人入村。
这一天,有些地方的少数民族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饭。
这天或次日,又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布依族的扫墓日。
罗甸祭社神可在三月三这天,也可在十三日举行。
紫云在三月三日只祭祀祖先,祭社神则在七月十五日举行。
惠水的九龙一带,少数民族布依族青年们在这天群集歌唱玩乐,进行摔跤比赛。
盘县等地的青年男女,这天是他们的社交活动日,全寨都要休息,有的地区休息三天。
册亨县南部过这个节日,还意味着农忙季节已经到来,须开始投入农事活动了。
望谟、册亨县的一些地方,这天要杀狗、杀猪请客。
四月八:又称“牛王节”、“牧童节”、“开秧节”,是纪念耕牛的节日,与农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天,让牛休息,要用粑粑拌糖、盐喂牛。
家家吃“牛王粑”和糯米饭。
在有些地方,还要给每个孩童一只蒸熟的公鸡,让他们挑到河边洗澡,抓小鱼、吃鸡肉、晒太阳。
青年人则相邀进行对歌、“赶表”等活动。
六月六: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
俗称“祭盘古”,有的村寨称过小年。
各地少数民族布依族过“六月六”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很多地区要用纸剪成三角旗或纸人、纸马插在田中,供上酒肉和粽子等。
有的地方将犁耙等农具放在堂中神龛下供奉祭祀。
还有一些地方每家每户拎来公鸡在田坝的水口边举行“祭水口”仪式,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有的地方还利用这机会,制定乡规民约。
除了这些包粽粑、杀猪、宰牛、杀鸡、祭神敬祖、制定乡规等活动外外,男女青年借此农闲季节进行娱乐活动,尽情欢乐。
七月半:是少数民族布依族祭奠亡灵的节日。
在七月十四日举行。
有的少数民族布依族村寨要“祭山神”,连续祭三天。
有的地方杀鸡、杀猪或杀牛祭祖。
有的村寨用各种鲜果来祭祖。
十四日做“搭联粑”供祖。
十五日晚到河边放冥船,任其随水漂流。
十五、六日年青人和儿童聚集在大榕树下,或荡秋千,或打陀螺,或去游泳。
有些地方集中于古桥堡对歌,跳粑棒舞和铜鼓舞,同时进行唢呐比赛。
十七、少数民族布依族的禁忌
“扫寨”时不准外人进寨;“戊日”、“甲子日”忌生产,忌出行;正月初一至初三不能动土,十五不能动刀、干活,四月初八不能让牛犁田;每年第一次打雷后的几天之内,不能种地;少数民族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到少数民族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也不得在供桌上摆放东西;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锅耳要顺着正梁方向放置;妇女不能回娘家生小孩,产妇不准走过堂屋,且产后未满月不能出门;未出嫁的姑娘死后不能从正门抬出;死在外面的人,尸体不能抬进家等等。
建国后随着科学文化和思想觉悟的提高,这些禁忌巳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正在逐步消失。
十八、少数民族布依族的风俗
宴客食俗:少数民族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
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
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
杰出人物
韦朝元(1768—1797) 清贵州南笼(治今安龙)人,又名德明,号七绺须。
少数民族布依族。
善拳能医。
由于不满土官、流官、地主、高利贷者对少数民族布依族人民的残酷压迫,在乾嘉苗民起义影响下,于嘉庆二年(1797年)2月,联合王阿崇等共同发动反清起义。
义军势力全盛时期,占领了西北至今威宁、黔西,西抵云南边境,半个贵州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
嘉庆二年7月,由于湘系、黔东北的少数民族苗族起义被镇压,使得清政府能够腾出手来对付韦朝元的少数民族布依族农民起义,从这时候起,起义军开始处于劣势。
由于采取了错误的“贞坚死守”的战略战术,尽管义军在韦朝元等人的领导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洞洒、当丈寨被清军攻陷。
同年8月韦朝元、王阿崇等人被俘,十一月在北京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