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求多首关于慷慨情怀的古诗要有赏析写作背景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曾祖父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甫年轻时正值开元盛世,有前后三次历时十年的漫游生活,足迹遍及吴越齐鲁等地。

    二十四岁时曾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三十六岁时,玄宗下诏命天下有一艺之长者都可到长安应试,杜甫再次应试,由于奸相李林甫的阻挠,又未录取。

    后来他向玄宗献三大礼赋,又向达官贵人投赠诗篇,仍无结果。

    直至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才得到一个管理军械库房的小官。

    旋即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奔四川,长安陷落,杜甫被叛军俘获,身陷长安。

    后只身逃脱,投奔在凤翔即位的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管险遭不测,获宰相张镐相救后被贬官。

    次年因关内灾荒,杜甫弃官携家入蜀,曾在严武幕府中做过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杜甫遂乘舟东下,在夔州、潭州等地飘泊,最后病死于长沙至岳阳水路途中。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漫游齐赵时所作,诗写泰山景色的雄奇秀丽,以及登上日观峰的新奇感受。

    岳、岱宗,在这里都是指泰山。

    【赏析】:诗以问句开篇,久闻泰山之名而未历其境,对于一个正在“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青年诗人来说,其亟欲登临探胜的心情自是不言而喻,这一问,就把这种心中底蕴和盘托出,同时引出下文以实景作答。

    一旦登临,则泰山雄伟壮阔仍令人惊叹不已,只见一片青黛之色,似乎铺洒齐、鲁两国之境而犹“未了”,以极开阔的眼界衬托极壮阔的山势,而这种开阔的眼界也正是登高望远时的真实感受。

    泰山不仅山势高峻雄伟,而且峰奇景秀,使人感到大自然似乎有意识地把所有的神秀之气都集中到泰山来了。

    诗人登上日观峰之后,正当东方日出,这时山峰的东南一片灿烂,而山峰的西北却仍阴暗隐晦,诗人站立峰顶,同时感受着“昏”、“晓”两重世界,这是只有登临日观峰才能得到的奇特感受。

    一个“钟”字,表明诗人进入了神秀荟萃处,一个“割”字,则表明诗人站立于阴阳分界点,用字奇妙精警。

    观日出之后,诗人遍览峰壑,山中云气摩荡,似乎是由自己胸中生出,张大眼眶,极目四顾,只见归山众鸟似乎直往眼中飞来,这也是人在山中才有的独特感受,同时鸟归山表明时至傍晚诗人仍流连忘返。

    暮色渐浓,诗人不得不下山结束此次游程,但游兴未尽,只能作“会当凌绝顶”之预期,以再游之预期使游兴得到延伸,也使诗意丰厚,予人以悠长回味。

    绝顶指泰山玉皇顶,因为诗人此次游山只登临了日观峰,未暇登临泰山极顶玉皇顶,所以留此预期。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写作背景】: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

    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赏析】: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

    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

    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

    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

    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赏析】: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

    “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

    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

    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

    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

    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

    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

    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写作背景】: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

    与唐代因为安使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

    李白写这首诗纯粹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而写下这首诗,并没有与崔颢争胜之意,两人争胜之说全是后人附会的。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写作背景】:在李白写这首诗的四年前(即公元755年)爆发了震撼唐帝国的“安史之乱”。

    在这次战乱中,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

    后来,唐玄宗便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

    不久,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粼也起兵东下,想和唐肃宗争夺帝位。

    当时李白在庐山隐居避乱,对内情并不明白,出于报国的热情,便加入了永王的幕府。

    公元758年永王遭到了镇压,李白也受到了牵连,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入狱,而且被判长期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次年西行至巫山时遇赦,他即从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

    在途中写了这首诗,来抒发诗人遇赦后无比欢快的心情。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江两岸不绝猿啼的描写,抒发了诗人遇赦归来的喜悦心情。

    诗句轻松明快,豪迈奔放;语言质朴自然,真如清水芙蓉,舒卷自如地展示了诗人舒畅欢快的心情。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颖是银河落九天。

    【写作背景】: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也就是安禄山叛乱的第二年六月,李白从安徽的宣城来到了长江边上的庐山,一直呆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才奉永王李?之召下山,在庐山上度过了夏、秋、冬三季,一共写了二十四首诗。

    【赏析】:从李白这首庐山诗问世以后,众多诗人虽然仍然把庐山当做描写对象,但是却很少再有人专与庐山瀑布了,这就不难预料,如果真的有人再写同一题材的话,是需要大的勇气的,可是真的有一位诗人并不在乎李白的名望,照写不误,这就是中唐的徐凝及其他的《庐山瀑布》诗,徐诗全文如下:"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要说比起李白的诗来确实是差了不少,但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一联,却受到了后人不同的褒贬,张祜就特别欣赏,而宋代大文豪苏轼却对此深恶痛绝,他专门也写了一首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写作背景】:此诗为开元十三年作,并说:"是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当涂时作","更无寓意"。

    【赏析】: 一个“望”字统领全诗,有远望(前两句),有近望(三、四句);既望山,也望水。

    描绘了壮美的景色,渗透了诗人奔放的感情,使我们突出地感到语言的凝炼。

    这是一首写景诗,作者并没有直接阐发哲理或抒写情怀,但读者从诗人对山水的赞美之中,已经感受到他那炽热的情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写作背景】: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

    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

    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

    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参考资料:我帮你弄的,为了分数 哈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