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辛弃疾爱情诗词

    青玉案·元夕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白话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文学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

    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

    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

    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

    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

    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

    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

    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

    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

    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

    ——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

    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

    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北宋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义正可参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