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找几篇诗歌鉴赏200字左右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公元851(宣宗大中五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辟李商隐为节度使府书记、检校工部郎中。

    不久,他又奉差赴西川推狱。

    这诗是留别僚友杜之作。

    题意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

    此诗拟杜,既得其诗法,又得其精神。

    诗中深寓忧时伤乱之感。

    李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之词而毒死了他。

    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

    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上阕从惜花写起,"桃花"句纯任写实,"谢了"二字,语似平淡,实显沉痛,盖事实既成,无可挽回也。

    "太匆匆"溢出深深惋惜之意。

    惋惜什么呢?桃花?岁月?人生?美好而不可长存的一切?"无奈"句既续足惋惜之意,又交待桃花凋谢的原因:这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摧残,花何以堪?人何以堪? "无奈"二字尽显爱花惜花而无力护花之意。

    这是明写花而暗写人的暗喻笔法(暗喻:既只有喻体而无本体)。

      下阕明写人事。

    "胭脂泪"与上片林花春红照应,盖由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曲江对雨》)化来。

    结句以水喻恨,关合一个"长"字。

    欧阳修

    《玉楼春》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赏析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5186446.html?an=0&si=5

    《浪淘沙·五岭麦秋残》

    五岭麦秋残。

    荔子初丹。

    绛纱囊里水晶丸。

    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这是一首咏史词,作者在词中从杨贵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从岭南、西蜀驰驿进献一事发抒感慨,歌咏唐天宝年间玄宗荒淫、杨妃专宠的史事,给世人以深刻的戒鉴和启迪。

    结尾三句“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魂散马嵬关”,指玄宗奔蜀途中,随行护卫将士要求杀死杨妃,玄宗不得已命高力士将其缢死于马嵬驿之事。

    “红尘”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意。

    驿使,指驰送荔枝的驿站官差。

    这三句既巧妙地补叙了当年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交待了杨妃缢死马嵬的悲剧结局,而且收归现境,抒发了当前所见所感:热闹的新丰道上,被过往行人车马扬起的红尘依然如故,但驰送荔枝的驿使却再也见不到了。

    词人对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并不直接说出,只用“有”、“无”的开合相应与“满眼骊山”的景象隐隐透露,显得特别隽永耐味。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李清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

    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

    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

    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

    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

    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

    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

    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