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步骤

    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思路

    一、基本要求

    1.记住考查内容要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2.审查题干,锁定关键词。

    3.按图索骥,寻找答题语。

    二、具体方法

    1.问答型:认真审题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2.综述型:在明了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

    (1)概括特色(一个判断以标明观点)

    (2)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

    (3)揭示这样写的好处。

    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型:

    (1)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

    (2)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注意:

    1.对作品理解、品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2.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3.要重点突出,围绕题旨展开论述

    附:诗歌鉴赏公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三、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①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____”字,奠定全诗基调。

    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1分)

    ②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1分)

    ③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2分)

    ④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分)

    [解题指导]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情感主旨的把握。

    ①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愁”。

    ②“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③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

    ④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恨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1-2题。

    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

    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中的___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的气氛。

    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2分)

    (2)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4分)

    [解题指导]此题主要也是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认识

    (1)第二句与第三句中“扣”住诗题“夏意”的应当是“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一定要写进“开遍”和“满地”,因为这两个词才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气氛”,单写进“石榴”、“树阴”不能给全分。

    什么气氛?“石榴开遍”,明丽、清新;“树阴满地”,幽静;故填“清幽”最为妥贴。

    (2)要把握准诗人的心境,必须体察作者笔下物境的特点,前文已作了分析,还要结合“注”了解诗作的背景:“削籍为民”、“隐居不仕”。

    据此,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偕志,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

    答案示例: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

    (2分)“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梁”,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

    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诗歌鉴赏主观题的答题对策

    从针对2002年高考的有关信息得知,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

    形式变化,难度增加,相应答题的对策也有变化。

    考虑到诗歌鉴赏的特殊性,考虑到考纲的具体要求,由学生回答部分大概可由以下几个部分(考试时会从中择取几点)来组成:

    一是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对诗句内涵的挖掘。

    二是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特别是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

    三是对诗歌风格的判断,对诗歌体裁样式的识别。

    四是对诗歌艺术技巧的研判。

    五是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从上面的五点入手,简略叙述一下答题的注意点:

    一、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化的语言,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相当于文言文的翻译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文言文的翻译。

    特别注意的是,对多音多义词的翻译疏通一定要在吃透整个诗境的前提下完成,切不可望文生义。

    对一些词的附加语义(感情色彩、语境语意)要结合诗境考虑。

    对诗歌句子的理解更要从全诗入手,看是写景还是抒情,是实写还是虚写,是涵咏深刻哲理性强,还是直白通俗形象性强,进而对之作出正确的解释。

    二、对诗歌形象的把握,尽可能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写作的背景、诗歌的文本内容及试题提供的相关信息材料。

    看诗歌是写自然界的景还是抒人文化的情;看是借助自然景象并赋予其人格化的形象,还是直接出现抒情主人公的身影;看诗歌是表“小我”志趣,还是发“大我”情怀。

    三、对诗歌风格与体裁的研判是比较简单,并容易作答的。

    只要掌握了有关诗歌常识就能够作出正确的回答。

    要指导学生认真复习第五册诗歌单元的知识短文“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和第六册诗歌单元的知识短文“古代诗歌的艺术欣赏”。

    四、对艺术技巧的研判是有一定难度的,它建立在对各种艺术手法掌握的基础上,这要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认真揣摩体会。

    考试时有可能考表达方式,有可能考修辞手法,有可能考表现手法。

    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比喻、通感、对偶、仿拟、隐喻、借代、象征、烘托、映衬、摹状;有正面有侧面;有实写,有虚写;有的是触景生情,有的是寓情于景;等等,都要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五、对主题的理解看起来难,实际上是比较容易作答的。

    当我们对一首诗歌作了上述的分析后,它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倾诉什么,发现什么,追求什么,解释什么,批评什么,描绘什么,忧虑什么,思考什么,表达什么,只要结合诗歌的全体内容就能够作出相对正确的诠释。

    六、多看多思那些诗歌鉴赏选择类的题的分析和判断,通过对那些选择肢的理解,来体味答题的思路,开阔答题的思维,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