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求这首诗的赏析

    古人常以“黍离之悲”表示怀旧之情、亡国之痛。

    这出自于诗经《王风·黍离》。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朝的大夫行役到故都镐京,经过宗庙宫室,看到宗庙宫室都已被毁坏,地上长满了庄稼,为西周王室的颠覆感到忧伤,故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无比悲伤、无限伤感的诗句。

    这就是千古绝唱《黍离》。

    《黍离》全诗共三章,以叠唱的形式,反复咏叹着使人恍惚的忧思,反复中加重了整首诗沉痛忧郁的思想感情。

    三章中在景的描写方面,取黍稷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状态,层层递进,由“苗”到“穗”再到“实”,换了三个字,在黍稷不断地茁壮成长的背后,暗示着西周王朝的层层崩溃,直至彻底灭亡。

    同时诗人心中情感也由“摇摇”的恍惚不定,到“如醉”的忧思难释,再到“如噎”的悲不能息,诗人的情感越来越沉重,悲伤的程度越来越深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开头两句用了互文的手法,写彼黍苗离离,彼稷苗亦离离。

    “离离”是形容植物行列茂盛的样子,白居易在《草》中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也是此意。

    “迈”为远行,“靡靡”是形容脚步迟缓的样子。

    这两句是说:缓步走在荒凉的小路上,心中忧思不宁。

    诗的开头以遍地茂盛的黍稷起兴,以乐景写哀情,景越乐,情越哀,黍稷本是行役途中最常见的植物,地里长满了庄稼,本是一片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诗人慢慢地走在小路上想到这里原是西周宗庙宫室之所在,黍稷的茂盛反衬突显出宗庙毁坏,宫室倒塌的破败之景,宣告着西周的灭亡,心中便不由地感到忧伤和痛苦,遍地的行列茂盛,在诗人眼中却成了满目凄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诗人是孤独的,他为西周的沦亡而悲痛,但这爱国之心忧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悲痛之情无法倾诉、无人倾诉,难以抒发、难以发泄。

    到底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是谁导致了如此结局,诗人不得而知,郁闷之下,只能呼号苍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一句“此何人哉”,既是一句质问,又是一句感慨、一声叹息、一种绝望,是诗人愤慨中的无奈。

    诗人满腔激愤,呼号质问中表达着面对历史前进的车轮无能为力的悲哀,悲愤的呼号无人回应,这使诗人郁闷的心情更难以排解。

    第二章以“穗”替换“苗”,描述了黍稷的成长,暗示着西周的逐渐衰败,因而诗人心中由“摇摇”递进为“如醉”,深沉的忧思时时刻刻萦绕在心头;第三章又以“实”替换了“穗”,黍稷的成熟与西周的衰败形成了更鲜明的对比,也更强烈的刺激了诗人心中的爱国之情,使诗人“如醉”的忧思进一步递进为“如噎”的悲痛,沉重的故国情思压抑得诗人不能呼吸,从而张显出整首诗沉郁悲伤的感情基调。

    与此相似的,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着商纣王的叔叔箕子的《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商纣王残暴无道,箕子因直言相劝而被纣王囚禁,周武王灭商后,将箕子释放。

    在箕子前去朝周的路上,路过殷商废墟,引发了故国情思,创作了这首诗。

    相距300余年,《黍离》与《麦秀歌》的创作动机,创作过程以及诗中所寄托的深切的亡国之痛,都惊人的相似,故后人常以“黍离”“麦秀”之悲来表现亡国之痛。

    如向秀在《思旧赋》中写道:“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王安石在《金陵怀古·之一》中也有“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的诗句。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胸怀祖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大凡心智高于常人者都是悲哀的,比如箕子,比如屈原,他们总是处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境地,知音难觅,知己难求,不被世人所理解。

    他们终究只是少数,力量绵薄,因而奔走呼号仍不能使统治者觉醒,只能看着历史一次次重演,悲剧一幕幕发生。

    千百回的痛定思痛之后仍有千百回的长歌当哭。

    这曾令多少人不胜忧愁,《黍离》将这忧愁激愤的情绪抒发的淋漓尽致,成为了凭吊诗中之绝唱。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已远离了那些战火连绵、硝烟弥漫的年代,拥有了更多的民主,更多的自由,不会再满怀报国热情而苦于报国无门,不会再如昨日的周朝大夫只来得及为故国惋惜。

    但《黍离》之诗不能不读,历史之鉴不能忘记。

    让我们在古人的哀叹中警醒,在历史的悲剧中奋起。

    我们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强盛,更加美好!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