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庙的一幅字,有个鳌
泰山庙
泰山庙宇群位于县城东南凤山之脊,为天水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泰山庙古建筑群。
秦安县人民政府1981年4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山亦称庙山,悬壁独起,秀丽清峻,风姿绰约。
庙宇群倚山负势,随势设景,古朴典雅,画意幽微,融中国古典庭院园林建筑风格之精华,集道、儒、佛三家文化于一身,涵盖了古建筑文化、民间神道文化、楹联牌匾文化,映射出羲里娲乡古成纪深厚的历史人文信息。
远望凤山庙宇群,红墙青瓦,古柏掩映,殿宇巍峨,庙舍参差,委婉幽深,飞阁流丹,迤逦而上。
畅游其间,石道盘旋,勾栏相连;花木丛生,入眼尽是翠意,曲径通幽,路转如生幻境,深院寂寞,苍苔自记春秋,楹联匾额,皆为名家手迹,香雾凝碧,飘逸世外超越之气。
庙宇群共1阁、1宫、3殿、3洞、2厅、11庙,依次建在自下而上的九个台阶之上。
根据不同地形地势,赋予不同造型,错落有致,既富于变化,又浑然一体。
山门:为青砖卷拱而成的洞形门,生漆大门,兽头衔环,厚重古老。
洞门顶有“霞观叠雪”四字,为已故县内著名书法家蔡厚庵先生代书。
一入洞门清凉顿生,沿坡而上,达第一台阶,主体建筑财神庙建于洞顶,所以山门亦称财神洞。
财神殿为锁子亭式建筑,其形如锁,其平面自然呈银元之状。
此殿居一山之首,象征凤凰衔财而来,庇佑当地富裕兴旺。
财神殿为单檐悬山顶建筑,柱、门、窗形式古拙质朴,但屹立峭壁之上,气势峭拔,凭栏远眺,视野开阔,周边山水,城内风光,一目了然。
通往第二台阶的上山之道系条石铺砌,此处为凤山最为陡峭处,扶栏而上,山径婉转曲折,花卉争艳,古柏相迎,极具登临之趣。
第二台阶的建筑物已荡然无存,旧为福神院,有观景亭等建筑,在后来的修建中,渐与第三台阶持平,成为泰山庙建筑的外围。
踏进巍峨古朴的山门,即为凤山最完整的庙院建筑——东岳泰山庙,这一台地势最为开阔,建筑群密集完整,院内古柏树龄在300年以上。
庙宇重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为典型的清代庭院式庙宇建筑。
主体建筑东岳大殿位居山脉之中轴线,座北朝南,雄伟挺拔,气势轩峻,斗拱雕镂简洁明快,彩绘绚烂。
外柱四根,内柱四根,四门八窗,采用三椽前后廊式结构建造,最为庄严肃穆。
殿前抱厦为斜梁拉牵八柱式卷棚顶结构,两厢配以斋舍,亦古色古香,东南建有福神殿。
院内中部复建抱厦,立于台上,为精巧玲珑的四面坡过厅。
厅的栋梁飞檐刻以花鸟,饰以彩绘,古朴典雅。
此厅供游人香客憩息之用。
院内左壁嵌有清乾隆秦安知县、诗人、学者牛运震所记《蓬莱阁碑记》和清同治知县程履丰所记《重修东岳庙碑记》。
庙外右侧,有通往后院之垂花山门,形制古旧,民间称之为四马悬蹄式山门。
崖边石柱环护,青砖铺地。
到此,可见南小河逶迤而来,远树村烟,菜花麦秀,城堞古堡,绵邈相望。
行至后院,路转蓬莱阁兀现。
蓬莱阁为清乾隆知县蒋允焄创建(1749年)。
巍然矗立于高大的方形台基之上,阁高三层,16.7米,为重檐歇山顶阁楼结构,牙檐高啄,映翠飞丹,气势峻拔,直插云天,此建筑属天水市内最高古建筑。
凤山之形,到此最为狭窄凹陷,为凤之颈项,在此建立蓬莱阁,既补风水之不足,亦为建筑群提神点晴之笔,古人的审美意识和诗意全现于此。
清代,县城孔小有尊经阁,隍庙有奎星阁,与蓬莱三阁鼎立,遥相呼应,为县城之最佳景观。
今天,其它二阁已荡然无存,蓬莱阁犹为珍贵,为古城标志性建筑。
阁后迤北有“通天门”,为开阔宽敞的上山石阶,其中杂以花圃,打破单一布局。
抬眼望去,台阶尽头红墙环护,正中为一垂花门,玲珑精巧,两旁配以月门,对称谐调,墙角繁花似锦,绿树簇拥,墙内古柏荫荫,充满诗情画意。
垂花门,为《红楼梦》中所着意描绘的建筑物,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必不可少的点景之作,此处垂花门,据国内著名文物鉴定家康殷先生鉴定,其风格为全国目前绝无仅有,它设计精美别致,形式独特,极其珍贵,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通天门上额有民国著名人士、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所书“天地大观”四个飘逸洒脱的大字,配以邑诗人李桂梓先生妙对一幅,极为恰切。
登临其上,顿觉天高地阔,山光云影,尽入眼底,览物怀古,极尽苍茫,宇宙人生,顿有所悟。
穿过垂花门,即为第四台阶,此台建筑布局和谐,各具异姿。
台中有甬道,东为洞宾庙,西有鲁班殿和山神殿。
鲁班殿为一独立的院落,为建筑群中最为精致独到、别具匠心的建筑。
班门弄斧,犹需谨慎,鲁班被尊为木工之祖,工匠们在此额外倾心尽力,表达对其师祖的崇敬。
鲁班殿檐牙高翘,翼然欲飞,斗拱咬合天衣无缝,精雕细刻。
拱梁设计为双拱,其门顶亦增加一道“二龙戏珠”之雕刻拱梁。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构件。
斗为斗形木垫块,拱为方形短木,拱架于斗上,向外挑出,上再安斗,逐层纵横交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具有力学承负及防震和审美装饰多重功能。
鲁班殿从整体设计到细节处理,无不独具慧心,为凤山建筑群中极富艺术魅力的精品。
其殿前之抱厦,小巧坚固,亦具特色。
甬道之右洞宾殿,后倚山崖,旁俯南小河水,其势开阔超逸。
洞宾为八仙中最富才情的仙人,倜傥傲物,超迈绝世。
庙上对联与其相得益彰。
第五台为“五台观”庙宇群,门端原有“五台观”牌坊一面,今圮无存。
此台山
势平缓,地面宽阔,建筑密集。
以无量殿为中轴主建筑,根据左庙右学的规制,大小院落参差分布,左侧依次有华佗庙、药王洞、娘娘庙,右侧有千手千眼佛洞、仓颉庙。
前有土地庙、灵官庙和钟楼。
整个建筑按北斗七星排列,鲁班殿、洞宾殿、药王洞、苍颉殿为斗勺,三法宫、玉皇殿、三清宫为斗把,这种建筑排列据说可以防震。
民国九年大地震,其它建筑多有倒塌,唯泰山庙建筑群保存完整。
凤山建筑中渗透了道家思想,庙宇布局谐调,层次分明,杂而不乱,各具异姿,移步换景,妙趣横生。
此台中无量殿最为古老,系明志中所载“天齐庙”之庙址,殿前旧有明代中丞胡缵宗所书巨匾“太玄之殿”一面。
明代庙宇年久已毁,今存殿宇为清同治年间重建,但仍保存了当年的遗貌。
殿前亦建有抱厦。
其他庙宇皆独特小巧,各具特色,其屋顶采用单檐歇山顶,屋檐微向上反曲,屋角反翘,轻巧灵动,活泼精致。
药王洞、千手千眼洞等均为砖砌洞窟形庙宇,别有异趣。
药王洞、娘娘庙前都有小巧的抱厦相连。
娘娘庙前原有一轩,其后壁开轩窗两个,凭窗远眺,可见环山远景如画,陇水萦回若带,壁上题联“好山对面清如洗,远树当窗翠欲流。”今已无存。
仓颉庙所祀为传说中文字创造者仓颉,左为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右为秦安所出唐代名相权德舆,此台可谓道、儒、佛三家俱全。
无量殿前二层钟楼为土木形楼阁,朴素古老,楼上悬有大钟一口,每逢庙会,钟声一响,声播秦川,十里之外入耳可听。
穿过后院拱门,前有幽篁丛生,拾阶而上为第六台,其左为碑林,右为接引阁。
碑林中有为清代秦安知县牛运震创建陇川书院所立的“真谷先生讲学处”碑、安维峻为其舅父母所立碑、民国修缮泰山庙碑等。
为历年从民间抢救而来,记载了县内部分名人遗迹和陈年旧事,具有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从此登山达第七台,为“三法宫”,此台开阔明了,古柏映衬,仅存宫殿一楹。
院内新铺砖面、新植花木,其景亦清旷可喜。
“三法宫”即清道光《秦安县志》中所记雷神庙。
为清代廊柱式建筑。
古典建筑以木架套合,以木柱承载负荷,墙体不承担结构荷载,建筑的柱、梁、枋头等构件均用榫卯、斗拱紧紧咬扣,结合成一整体,框架结构体系富有弹性,榫卯构件可有一定活动余地,具有很好的防震作用,所以凤山的好多建筑虽遭数次地震,仍屹然壁立。
雷神为县内三大神仙梁所祀之神,即《封神榜》中的太师闻仲,为阻挡雷雨冰雹之神。
沿“三法宫”左右两侧各有上山台阶,直通第八台,其上为玉皇殿,为凤山庙宇群之至尊位置,高高在上,君临众神。
其庙规模宏伟,庄严辉煌。
屋脊装饰讲究,正脊饰以龙吻、垂脊饰以垂兽和鱼像。
汉代以前的建筑,屋脊多饰以凤凰、孔雀等形象,汉代以后由于宫殿常遭火灾,道士献策说东海有一鱼,能喷浪降雨,于是将鱼像安置屋脊消除火灾,所以后来的建筑物常以龙、鱼和各种兽类形象置于屋脊,一为装饰,二为避灾。
玉皇殿雕饰富丽,结构稳重谐调,建于山脊中轴线上。
凤山全山中轴线上的建筑都是高大华丽,而东西两侧较为小巧简朴,这种布局表现了中国封建王朝传统的森严等级制度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最高一台为第九台,旧有老君殿,旧庙年久圮废湮没。
1989年,县上在原牛家公馆之地拆建农业银行,在当时文化馆领导的协调下,将公馆主体建筑整体移到凤山老君殿的位置,现名“伏羲殿”,所祀为人文始祖伏羲像,是秦安作为羲里娲乡、古成纪中心的象征。
塑像为国内著名雕塑家“黄河母亲”的作者何谔女士所塑。
牛树梅原籍为通渭牛家坡,在今天秦安魏店乡附近,他和其后代长期居住秦安,并在此读书生活,因此将秦安当成第二故乡。
牛树梅为官清正,断案如神,为民伸冤,爱民如子,所以人称为“牛青天”。
现存“三清殿”和太平堡上的太白祠均系牛家公馆之旧房。
和凤山其他建筑相比,此处建筑居于高台之上,其正脊高峻,上饰阁楼,蟠螭走兽,斗拱雕刻简洁明快,用料考究,做工细腻,屋前水磨青砖,光洁朴素,结合严密。
其构造宽敞大方,廊檐宽阔,四门八窗,于质朴之中透出庄严和雍容之气度,具有鲜明的人间化特色。
据当时搬迁者介绍,在搬迁中,每一钉头榫卯,砖头瓦片,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充分说明其建筑工艺之高,设计之严谨精细。
沿着第九台上山,有一长城形通道,缘山脊而上,上建有一小巧玲珑的卷棚式亭子,此亭亦为从民间迁建而来。
至此,即为凤山建筑群之绝顶。
其亭名为“邀月亭”,为中国诗词协会主席、“当代杜甫”李汝伦先生所题,秦安为诗仙李白祖籍所在地,此亭名以太白诗化之而来,以为纪念。
其亭虽小,但居一山之巅,登临驻目,可俯仰天地,远吞山光,平挹陇川,逸兴湍飞,诗意盎然。
俯瞰整个庙宇群,翠柏如盖,古殿重重,庭院回廊,花墙月门,形成完整统一的古典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