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达吾尔族简介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人口数为132394。

    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兼用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

    上述达斡尔族分布区域是17世纪中叶以后形成的。

    在此以前,达斡尔人分布于外兴安岭以南精奇里江(今俄罗斯境内吉雅河)河谷与东起牛满江(今俄罗斯境内布列亚河),西至石勒喀河的黑龙江北岸河谷地带。

    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龙江流域,江北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人民受到野蛮的掠夺与屠杀,被迫内迁。

    达斡尔族最初多数迁至嫩江流域,后来,由于清政府征调该族青壮年驻防东北及西北边境城镇,才有一部分达斡尔人徙居呼伦贝尔、爱辉,以至远徙新疆塔城。

    关于达斡尔族的来源,学术界尚无定说。

    主要分歧意见可分为土著说与契丹遗裔说。

    持土著说者认为,达斡尔人最初分布的黑龙江及精奇里江河谷,隋、唐时是室韦各部的分布地,当时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通贡。

    以后辽、金、元各代都在这些地区行使管辖权,明代曾于达斡尔族在江北的旧居地带建立托木河、卜鲁丹河等卫所,故达斡尔族应是黑龙江以北土著民族的后裔,与隋、唐时室韦某些部落有很深的渊源。

    另一些人还根据达斡尔族关于其祖先曾建“黑水国”的传说,认为其族源和隋、唐黑水部某些部落有关。

    持契丹遗裔说者主要是根据语言、历史传说及某些习俗与辽代契丹人有相同的特点,认为达斡尔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于金灭辽时北迁至黑龙江以北,发展为达斡尔族。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次年即征服黑龙江中游萨哈连部,取其11寨,以后相继征服自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以东全部外兴安岭以南地区,原属明朝奴儿干都司各卫所全改属努尔哈赤后金政权。

    当时达斡尔或以地区被称为萨哈连(满语对黑龙江的称呼),或以贡物特点称为萨哈尔察(满语译音意为黑貂)部,或与鄂温克等泛称为索伦部。

    至康熙仞年,才出现“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

    达斡尔意即“长宫”、“原来长座位置”、契丹人对先人建立的“辽国”和“长国”的宫廷生活时常怀念。

    所以,自称“达斡尔”或“达古尔”。

    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山海关后,无力顾及入侵的沙俄殖民者,达斡尔与鄂温克、鄂伦春等族人民陆续从江北内迁。

    清廷把迁至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居民编为杜博浅、莫尔丁、讷莫尔3个“扎兰”(队),由理藩院管辖。

    雍正九年(1731),清廷又将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按姓氏为布特哈八旗,设副都统衔总管管辖,其中达斡尔原来的3个“扎兰”,分别编为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

    为便于统治达斡尔族人民,清朝统治者任命该族一些上层人物为佐领,其中少数还擢升为将军、都统、办事大臣等,逐渐使他们形成为本族内部的统治阶级。

    清末废布特哈总管,管辖制度稍有改革。

    达斡尔族人民素以勇敢善战著称。

    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侵入黑龙江流域时,达斡尔族人民进行了顽强抵抗。

    受到清廷的赞赏。

    清朝统治者在200多年间,多次征调达斡尔人民戍边,远达新疆,使该族人口和生产发展受到影响。

    八旗的建立,加速了达斡尔族社会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物资上的交流,密切了达斡尔族同汉族、满族人民的联系。

    社会经济

    17世纪以前,达斡尔族在黑龙江北岸时,已结成村落,聚族而居,有雅克萨、多金、铎阵、阿萨金、兀库尔、吴鲁苏穆丹等坚固设防的木城,是当地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

    从嘲龙江北部南迁后,达斡尔族人民开拓嫩江流域的土地,为开发祖国东北边疆作出了贡献。

    他似纛用4牛牵引的木架铁铧犁(达木嘎)耕地,种植燕麦、大麦、荞麦、稷子、谷子、黑豆等大田作物和饕苏子、胡麻等油料作物,在宅旁园田种植白菜、萝卜和瓜果。

    达斡尔族人民栽培的黄烟,为“关东烟”之首。

    1914年丈量土地,移民垦荒,大批汉族农民迁入达斡尔族地区。

    在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商品市场的刺激下,达斡尔族农业迅速发展。

    渔猎业是达斡尔族传统的生产活动.他们生产的貂、狐、猞狸、灰鼠等细毛皮张和鹿茸、麝香等贵重药材,畅销国内市场,尤其是所声‘紫貂闻名中外。

    清代,达斡尔族成年男子岁贡貂皮一张,故兴安岭南麓由达斡尔、鄂温克人组成的八旗称作布特哈八旗,意为渔猎八旗。

    达斡尔人熟悉许多种鱼的习性,捕鱼方法多,凿冰为洞,用网或钩捕鱼,尤具特色。

    他们还善于饲养牲畜,居住于呼伦贝尔地区的达斡尔人向以牧业为主,定居放牧。

    他们善制木质大轮车,轮高轻便,亦称“糯车”,便于在山谷沟壑和沼泽地里穿行,畅销呼伦贝尔牧区和附近汉族农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达斡尔族中阶级分化不断加深,地主经济进一步发展,大批农民贫困破产,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达斡尔族同东北各族人民一道获得解放。

    至20世纪初,达斡尔族中还保留着氏族组织残余。

    他们分敖拉、鄂嫩、孟尔登、郭贝勒、讷迪、沃热、吴然、乌力斯、德都勒、索多尔、金奇里、苏都尔、阿尔丹、胡尔拉斯、何音、毕力扬、陶木、何斯尔、鄂尔特、卜克图20个哈拉(即氏族)。

    上述各种哈拉分别汉译为敖、鄂、孟、莫、郭、讷、沃、吴、德、索、金、苏、安、胡、康、何、扬、陶、于、杜、卜、乔、单、张、王、李、赵、陈、刘、梁、白、徐、田等姓。

    每个哈拉分化为若干莫昆(即新氏族)。

    莫昆有共同的族谱,每隔数年,全莫昆的成年男子即集会缮修族谱。

    他们选举年高望重者为莫昆达,管理莫昆事务,其内部重大事件需由莫昆会议议决处理。

    莫昆有育林山、柳条林、草场等公共土地。

    每年春秋季聚族众祭敖包,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牲畜兴旺,并举行赛马、射箭、摔跤、赛曲棍球等体育活动。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莫昆达逐渐成为氏族贵族,氏族民主制度不复存在,莫昆组织成为统治阶级剥削人民的工具。

    达斡尔族于1945年解放后,1947年在农业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在牧区实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

    从1952年开始,先后在达斡尔族聚居区建立卧牛吐(齐齐哈尔市郊)、瓜尔本设尔(新疆塔城县)等7个达斡尔民族乡。

    1958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进一步实现了达斡尔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达斡尔族人民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达斡尔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业机械、农业用电,以及机修、榨油、化肥等小型工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增加很快。

    40多年来,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自治旗已创办50多所中学,数百名青年上了大学,已培养出一批本民族的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建立了100多个医疗卫生单位,过去发病率很高的“克山病”得到根治,疾病丛生、瘟疫蔓延的灾难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代之以人丁兴旺、共同繁荣的新景象。

    文化艺术

    达斡尔是农业民族,其农业文化起自唐末,并且是逐步向汉族学习,接受汉族农业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

    从此开始了定居生活,创造本民族的农业文明。

    表现在语言方面的特点是:词汇中细腻地反映了谷物、蔬菜、野兽、野禽、家畜、家禽、鱼类、树种名称。

    从细腻的味觉名称可以看出,达斡尔人在饮食上的丰富多彩。

    表现在文字方面的特点是:远在辽国时就创制过契丹大小字,后因使用面窄而失传。

    达斡尔人并没有因文字失传而停止对文化的追求,他们致力于学习满文、汉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在清代,就设有满文学堂。

    同时,从本世纪初起,就努力于创制文字的活动,这种努力,今天还在继续。

    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是:既反映农业生活,又反映牧猎渔业生活,还保留萨满教的祷词歌词。

    表现在哲学思想方面的特点是:崇高勤劳智慧,齐心协力、崇尚不平则鸣,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

    表现在价值观念方面的特点是:做保家卫国的英雄有价值,好好劳动,维持一家老小生计有价值。

    达斡尔族在其先人——契丹时代,其科学技术就很有发展,主要表现在物候、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据《辽代史话》记载:“阿拉伯的古算书中所谓‘契丹算法,这个算法,很快传入欧洲11世纪初期,意大利人斐波拿类所写的书里,就有了“契丹算法”。

    “他们能辨认某种植物的花、茎、果实或块根是否有毒,能不能供人畜食用,他也熟习各种野兽的习性。”在医学领域,出现了能铖治膏盲里面游血的知名医生迭里特(阿保机族弟),查形色即知病源的医道出色的耶律故鲁,并继承了温泉疗法,广用动物药材,推广内服麻醉剂“鬼代丹”。

    他们那时启用的牙刷,比欧洲牙刷史早六百多年,在防病治病上,达斡尔人早已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达斡尔族民间文艺丰富多采。

    已搜集的用满文拼写的达斡尔语手抄本中,有清代达斡尔文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数十篇优秀作品。

    叙事诗“鸟春”、“民歌”扎恩达勒”和民间歌舞“鲁日格勒”(亦称“哈库麦”),真实反映了达斡尔族的生产和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世代相传的民间美术、剪纸、刺绣、玩具等,是妇女们的手工艺品。

    达斡尔族传统的曲棍球运动,近年来获得很大发展,该族曲棍球队员成为国家队主力之一,该族所在地区享有“曲棍球之乡”的声誉

    生活习俗

    达斡尔实行一夫一妻婚制,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

    结婚分订婚、送彩礼、迎亲等步骤。

    死者土葬于氏族或家族墓地,长者葬礼隆重,族众和娘亲参加吊唁和祭奠。

    达斡尔族的村庄具有独特风格,多依山傍水,院落整齐。

    高大的“介”字形草房都朝南。

    内壁和天棚多有装饰,房外围着用红柳条编织的各种花样的篱笆。

    达斡尔族主食为加牛奶的稷子米饭和荞麦面、饼等,肉食的制作以晒肉f和煮烤肉为主。

    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足踏“奇卡米”(皮靴);妇女穿长袍,以蓝色为主,夏日喜穿白袜、花鞋。

    他们最大的节日是春节,节日里都着盛装,逐户拜年,妇女们互赠礼物。

    宗教信仰

    达斡尔族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供天神、山神、火神、河神、财畜神、祖神等。

    原来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主持宗教活动。

    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参考资料:http://www.chiyou.name/page/zl/mz/dawoerzu.htm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