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有哪些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锡伯族抹黑节;彝族的“火把节”;瑶族达努节;藏族望果节。
1、瑶族达努节
达努节是马山、都安、巴马、平果、隆安、大化等地自称“布努”的瑶族传统节日。
又名二九节、祖娘节、祝著节、瑶年。
打努节最重要的活动是打铜鼓、跳铜鼓舞。
铜鼓分为两种:公铜鼓;母铜鼓。
铜鼓表演需要五人出场。
两人打铜鼓,一人打铜锣,一人敲皮鼓,一人舞竹帽。
锣声先响,接着铜鼓、皮鼓有节奏地敲响。
铜鼓有十二套传统的打法,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表现耕作、狩猎等与自然搏斗的场景。
其动作粗犷有力,舞姿优美大方。
舞竹帽者,穿插在上述四位锣鼓手之间,不时作出幽默可笑的动作,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鼓点铿锵,舞姿纯朴,风格粗犷剽悍。
表演者虽谈不上有多少艺术感觉,但在劳动中演练出的舞步,清新刚健,舞者配合默契和谐,不时博得观众的喝彩。
最佳的舞者还能得到“鼓王”之美誉。
2、锡伯族抹黑节
抹黑节是居住在新疆的锡伯族人民一个饶有风趣的传统节日。
锡伯族农历正月十六,过“抹黑节”。
人们清晨早早起来,年轻人就成群结队,手里拿着准备好的浸了清油、沾上锅底烟的“库肚苦”(布或毡片),挨家挨户走,只要一遇上人,不分男女,捉住就往脸上抹。
那些还没起床的人,也会被人掀开了被子,抹个一团漆黑。
锡伯族普遍尊敬老人。
这一天如果遇见老人,必须先请安后下跪,在得到老人的允许后才能半跪着给老人抹一点点黑,或者由老人自己抹。
按风俗,谁在这一天里不往脸上抹黑,这一年他就会不吉利。
据民间的传说,抹黑节的用意是请求五谷之神免除庄稼的黑穗病,保证大丰收。
3、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
2014年7月18日至7月27日,云南民族村将举办为期十天的“天下火把节——最牛民族村”为主题的原生态火把节狂欢活动,市民不用长途跋涉就能感受到原生态的彝族风情,参与到精彩纷呈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中。
4、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
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
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
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5、藏族望果节
望果节,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
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
所以,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
相传早在公元5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为确保粮食丰收向雍仲本教佛祖请教。
佛祖施旨,让农民绕田转圈,由手捧香炉、高举幡杆的人作前导,由高举缠绕哈达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领路,领着持青稞穗或麦穗的本村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然后吃丰盛的野餐。
节日一过,紧张的秋收劳作也就正式开始了。
欢度祈盼丰收的望果节,是辛劳了大半年后藏区农耕者们的最大喜悦。
藏语“望果节”中的“望”,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即:围绕丰收田野的歌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果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那达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彝族火把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锡伯族抹黑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达努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