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用好典故解读诗词
关键词: 用好典故 解读诗词 古诗词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仅初中语文教材中就达60 首之多,更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些古诗中,居然有三分之一的古诗词中都使用了“典故”。
加之近年各类考试中,古诗词的默写也占了一定的分值,可默写的结果,从每年的中考分析看,结果都是不容乐观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对古诗的解读不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特别是按要求默写一类题,更需要学生读懂每句诗词。
可典故在诗词中的出现,又造成了学生解读诗词的难度。
这一来,我们如何教学这部分古诗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笔者谈谈我们近年来在教学法中的一孔之见,以求教同仁。
何为“典故”?就是古诗词文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其实,作者引用典故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古人的身世遭遇,或豁达乐观的精神,或人生理想等来自喻,从而达到含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目的。
如:陆游《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中,“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
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
亦用典明志。
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
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那究竟如何来理解这些典故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是抓住“典故”分三步来解读古诗词中作者用典来明志这个问题的。
第一步是引导学生解读“典故”的出处和内容:第二步是引导学生解读作者写作本诗词时的身世遭遇或喜悲情绪;第三步是在一、二步的基础引导学生找出“典故”中内容或人物命运句子与作者欲抒发的情感的相似之处,从而达到理解作者引典自喻的目的,以至读懂古诗词。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上下片就有三次用典故。
词的上片“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下片“鬓微霜,又何防!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孙郎”出自《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孙郎”指“孙权”。
这典故讲的是孙权在一次出行进,他的坐骑为虎所伤,也却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这一故事教材未详注,只注了几个字“孙权曾经乘马射虎”,这简单的注释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出什么,这就要我们教师备课时去完善)。
这表现了孙权的少年英雄气概。
再来看作者当时情景,作者当时40 岁就自称“老夫”,本不该狂,但为回报全城人观看自己狩猎的盛情,自己就暂时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前去射虎。
第三步就是引导学生弄清以上两个人物的相似处,就顺理成章的理解了“亲射虎,看孙郎”一句是作者为表现自己的少年狂气而引用了这一典故。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典,“冯唐”出自《史记·冯唐传》,这典故是说,汉文帝时,魏尚是云中(古郡名)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在一次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被免职。
后来冯唐劝谏汉文帝不应该为了小过失而罢免魏尚,汉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便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让他继续任云中太守。
第二步,我们看作者当时处 境。
作者苏轼在宋(1071 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便派他去杭州任通判一职,三年任满后又转任密州太守,这让作者有一种“怀抱利器”而无处施展之感,于是时时想为国尽忠。
这两个人物的身世弄清了以后,便可以引导学生找出魏尚和苏轼二人此段人生遭遇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便很容易理解“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是作者以魏尚自喻,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呢?即把边关之事委托自己,那时我一定会“挽雕弓如满月”。
3、“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名,即天狼星,出自《晋书,天文志》一书中的一个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这里用以指代当时从西北来入侵中原的西夏军队。
这一引用表达作者杀敌为国,报效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用典故的古诗也不少。
比如王维《汉江临眺》一诗中末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一句,“山翁”是典故,出自《晋书·山简传》,即晋人山简,是“竹林七贤”中山涛的儿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他性嗜洒,在襄阳进有诗为证“优游卒岁,唯酒是歌。”有儿歌曰:“山公出保许,往至高阳池。
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这些说明“山翁”是一位好饮曰而赏山水的人。
再来看当时作者,写此诗时的情景,作者当时40 岁,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一带主持选补使。
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任或谪迁,所以作者当时心情是比较舒畅的,第三步,引导学生将二者联系起来,很容易明白,作者见了汉江水域的辽阔,波澜起伏,江流直下的壮景,于是流露出喜悦和对汉江风景的赞美之情。
类似用典故的诗很多。
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蓬菜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是用典故。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怀旧空呤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是用典故。
杜牧《泊秦怀》一诗中“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也是用典故。
如此这引起诗词中的用典,我们做教师的不引导学生理解行吗?理解不深不透也是不行的。
参考文献: [1]《古诗词常见典故解读汇编》(2011 年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