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感恩的禅语佛教中跟感恩有关的经典

    非常多呢。

    因为佛教是很注重感恩、报恩的。

    简单举几个例子。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在佛经中遍地都是。

    唐朝的般若法师翻译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中详细解释了:“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

    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

    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

    ……”

    佛教中有三部经典,合称“佛门三孝经”——实叉难陀法师翻译的《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地菩萨在很多生中孝顺母亲的故事)、竺法护法师翻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讲目连尊者救度他那堕在饿鬼道的母亲的故事,现在演变成“盂兰盆节”和戏剧“目连救母”)、安世高法师翻译的《佛说父母恩难报经》(讲父母之恩非常大,怎么报答都报答不完。

    请注意,还有一部伪经,叫做“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的,多了一个重字,那个是后人假托鸠摩罗什法师的名字伪造的,不是真正的佛经!)。

    求那毗地法师翻译的《百喻经》的中的第31个,<雇借瓦师喻>,讲的是背恩(受了别人的恩惠,不仅不回报,反而损害人家)之人。

    昙景法师翻译的《未曾有因缘经》:“唯有一事,能报佛恩。

    何谓为一?常以慈心,以其所解,一切善法,展转开化。

    乃至一人,令其信心成就智慧。

    展转教化,无有穷尽。

    譬如一灯燃无量灯。

    如是行者,乃名为报师徒重恩。”(白话大意:只有一件事情可以报答佛恩。

    是什么事情呢?常以慈悲心,以其所明了的一切善法,辗转教化,甚至仅仅一人,让其信心坚固,成就智慧。

    这样辗转传授,没有穷尽,如同一灯点燃无数盏灯一样。

    这样做才是报佛恩德。

    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妙法莲华经·嘱累品》中,释迦牟尼佛对很多很多菩萨们说:“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

    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

    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资料来源】

    乾隆大藏经在线阅读:bskk.net

    《未曾有因缘经》白话讲解:dzzc.com/3-1.html

    欢迎追问,希望对您有帮助,南无普光佛!

    追问

    有没有抽象具体一点的句子呢?我做一条片子,名字叫带着感恩旅行,片头我想用几段这样的话,苦于学问不高,是在不知道,佛经千万,难以找到。

    谢谢!

    追答

    究竟是要抽象的还是要具体的啊……

    抽象一点的,我之前给的第一条的前半段不就是么。

    或者《佛说七处三观经》中有这么一段: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

    是时,佛告比丘:“二人世间难得。

    何等二人?一者、所不可为行恩;二者、受恩复报恩(受人恩德之后,感恩、报恩的人,是世界上很难的的)。”佛说如是。

     

    或者这些——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有恩必知,知恩必报。

    …………知恩不忘,心常念报。

    …………常当知恩,常当念恩,常当报恩。”

    《诸佛要集经》:“常修孝顺,念报恩德。”

    《佛本行集经》:“夫有智者,随得智处,常起报恩,系念不忘。

    若少得恩,常忆无失,况多得也!”

    《正法念处经》:“若人少恩常念不忘,知恩、报恩,得大功德。”

    《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复有二法多作:一者、知恩,二者、报恩。”

    《大方等大云经》:“未来众生,不知恩分,不能报恩。

    不知恩故,信心难得。”

    《菩萨善戒经》:“知恩报恩,忍语软语,先意问讯,供养师长、耆旧、有德,能破愁怖。”

    《优婆塞戒经》:“知恩报恩,小恩大报,能伏诸根,净于三业。

    …………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

    报恩田者,所谓父母、师长、和上(泛指亲教师,而非确指出家男众)。”

    《大方便报佛恩经》:“佛告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知恩报恩,当行四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至心听法,三者、思惟其义,四者、如说修行。

    复有四法:一者、随法不随人,二者、随义不随字,三者、随智不随识,四者、随了义经不随不了义经。

    行此八法,名为知恩。

    复行八法,是名报恩。

    何等为八?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毁,四者、誉,五者、称,六者、讥,七者、苦,八者、乐。

    复行四事,是名知恩,亦名报恩:一者、见恶众生心生怜愍,以修慈因缘故;二者、见苦众生目不暂舍,起悲因缘故;三者、见师长父母有德之人心情欢悦,起喜因缘故;四者、见怨家众生心不嗔恚,修舍因缘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