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议论文并列句作文
一.简洁精辟,耳目一新
高考作文讲求的就是一种“短平快”的作风,短短的几十分钟要勾勒出一篇有血有肉的不少于八百字的作文,势必要求文章的语言精练,而非拖泥带水,邋遢冗长。
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所要的意蕴。
精辟的言语总会给人以一种清新明亮的感觉。
一篇题为《站在情感的枝头,歌唱》的优秀作文,作者写道:
“有时候,我们爱得太深,明白得太迟;有时候,我们想得太多,伤人太深。”
话虽不长,却言之有物。
在这样的语言中找不到一个多余的字。
高考作文字数限制,要在短时间内短篇幅内讲清楚讲完整一件事,一个理,只有字字惜金,句句在理。
同样是一篇获得58分高分的作文——《我心依旧》,作者在结尾处写道:
“情感总是在左右我们的思维,而我们的思维又控制着你我的行为。
只有去接近它,才能感觉到,只有面对它,才能感悟到——生命的本质、事物的本质。”
围绕着情感与认知的主题用简明的语言来作结。
语言很朴实,却具有一定的思辩力,用“精辟”二字来形容实不为过。
优秀的高考作文在于“精致”,而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语言的精致。
简明精辟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在优秀作文中,这样的句子并不少见。
请看《近之惑》中对“理性”的一段描写:
“理性是成功者的健翎,远足者的劲帆,惟其相伴,才能使目明,使耳聪,明辨是非曲折,明断事物之势。”
二.修辞魅力,吸引眼球
要使语言达意,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太困难;而要使文章出彩,就要在达意的基础上恰倒好处的运用修辞手段,恐非人人而能为之。
修辞的美来自于一种“味”,即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提出的“余味曲包”,它主张深刻的文章言语要文采丰富,不尽的意味曲折地包藏其中,这就要求作者进行修辞,提炼精约而富有表现力的文辞;修辞的美还来自于韵律美,在现代文中,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叠词等的运用都可增强文章的韵律感。
恰当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排比、长句、短句……散落在文章中,便可使一篇普通的文章熠熠生辉,不仅给人美的感觉,同时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我们不妨来看看高考优秀作文的语言是如何使各种修辞手法运用得绘声绘色的。
被评为满分的作文《让理性主持宣判》一开头就使读者被这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吸引住了。
“世俗是一张望不透的网,水晶般的双眸难免被滚滚红尘蒙蔽,让悲剧上演。
今天的朋友也许是明天的敌人;微笑的神情后也许藏隐着奸诡的用心;最亲密的人也许会将你送入海底,含恨永远。
伟大的叙利亚先知赐给万物的灵感不是一目了然,而是理性的思维。”
不难看出,暗喻、明喻、排比、借代等在文章中自如地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还增强了感情和气势,使语言生发出光泽,激发出魅力,阅到这样的文章,就犹如在炎炎夏日的倦意中注入的一股汩汩清泉,心旷神怡。
有这样一篇题为《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的考场作文。
谁都可以看出,这个题目改自于裴多菲的那句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这一改,改得非常之妙,情与理的关系一目了然。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文章自然围绕情和理展开论述。
这样的套用手法是常见的也是容易使用的修辞方法。
同时引用也是优秀作文中经常见到的修辞法。
将名言警句、现代流行用语或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活用到文章中,这些语言都是考生非常熟悉的,引用进自己的文章,可以起到化平淡为神奇的功效,令文章出彩。
如,
“感情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像一缕烟……”
熟悉的歌词,用在此处却恰如其分。
又如:
“拨开层层迷雾,谜底就要揭开,罪犯就在我们中间”
——金田一
这句摘自一篇59分的作文《走出情感的误区》。
《金田一》,孩子们都知道是近期播放的一部侦探卡通片。
作者引用卡通中的语言,既点明主题,又诙谐有趣,让人忍俊不禁,激起人们的阅读欲望。
“也许是更分明吧,坚忍的母亲。
也许是冲动糊涂吧,勇敢的父亲。
也许,也许,这架天平它平不了。”
这是一篇考场作文中作结的话语,整齐中透着一些不规则,对比中又透着些许矛盾,读起来琅琅上口,想起来却不得不让人深思。
三.名言警句,更添文采
一般来说,考生大都未经世事,缺乏生活体验,观念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书本和前人。
在考场上,要自行概括出自己的观点,也并非易事,这与作者的阅历及概括力都有关。
那么,要让高考作文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又不忘使语言生辉的最好途径就是选择引经据典,引用名言警句,在前人的智慧中为自己开辟一条蹊径。
晋代文学批评家陆机在《文赋》中这样写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即是说要在一篇文章的关键之处引用一些名言来点明意义,突出中心。
而实践证明,名言警句在文章中的运用确实取得了良好的功效。
在高分作文《作一个智者》中,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引用了名言古语:
“柏拉图曾说过:‘情感到了一个界限,往往会蒙蔽你的双眼。
’中国亦有句古话:‘士为知己者,女为悦己者容。
’感情上的差别,确实足以让一个恶人在作出取舍之时乱了分寸。”
在结尾:
“古人云:‘神龟虽寿,犹有终时;腾蛇乘雾,化为土灰。
’然而一滴水却可以穿石裂铁……人生就应承受一滴水之轻,抛却感情亲疏……”
开头,作者选取两段中外名言,开门见山地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接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了出一个观点。
明了、省力,又不乏思辩性。
结尾,引用古人的话,将神龟、腾蛇与水作比,孰重孰轻,孰是短暂,孰能永恒。
最后得出不以感情亲孰认识事物的结论。
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尤其是高考作文。
而如果引用一些闪着智慧光彩、蕴含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名言警句则往往会使文章增色。
在满分作文《“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赛总决赛》中,作者写道:
“我们不想放弃‘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情画意;我们不想失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柔情蜜意;我们不想抛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情暖意。
那么选择公正吧,朋友!”
多么美妙的语言!这与巧妙地引用经典诗句分不开。
同时有选择地引用了欧阳修的《咏元夜》、孟郊《游子吟》、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将三句诗句分别放进三个并列句中,句式整齐,更凸现了文章的主题,意味深远。
当然,从中也可看出考生具有较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积累。
更有考生将引用的诗句放进叙事中,更别有一番风味。
“‘千古琵琶奏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多少年前,人们不会忘记,是宫廷中的疏远把昭君一直疏远到‘一去紫台连朔漠’,是宫廷中的冷淡把昭君一直冷淡到‘独留青冢向黄昏’。”
此句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诗句拆分开,再重新组合,构成一个叙事的整体,让人赞叹不已。
这样的功力体现在考场作文上难能可贵!
当然,值得强调的是名言警句要适当地用在合适的地方,而非滥用。
也许有些考生在考前准备了大量的名言,准备一展手脚。
却不知,用得太多,用得太滥,便给人以“掉书袋”的感觉,反而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语言在高考作文中地位的提高,便给考生平时的写作训练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用心去看,用心去想,用心去锤炼,让语言承载起文章的内容腾飞,期待在高考中出现更多出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