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苏轼《定风波》诗词的全文是什么

    全文为: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芒鞋,即草鞋。

    谁怕,有什么可怕的。

    平生,指平日、平素。

    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

    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

    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

    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

    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

    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

    “相迎”二字见性情。

    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

    “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

    向来,即方才的意思。

    “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

    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

    “未成小隐聊中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五)。

    质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

    “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

    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

    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因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

    结句透过一层来写,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苏轼诗歌的典型风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

    所谓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挚、迫切、执著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有类释家的先“执”后“破”。

    在此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之的升华。

    如果将上片的结句比喻作禅宗里神秀和尚的偈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则苏轼此时“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延老退居见寄二首》其一),似乎顿悟到了方才的冒雨徐行也多少有些作态。

    现在雨过天晴,一切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有如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词人这才回到真我,体悟到生命的真谛,这也才是真正的彻底的“破”。

    参考资料

    搜狗搜索:http://wenwen.sogou.com/z/q779477423.htm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