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的故事

    文 天祥(1236—1283),男,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

    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 (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有<文山先生集>传世。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 马勤王。

    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

    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 援独松关。

    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

    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

    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

    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

    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 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

    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

    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 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 (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

    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

    景炎二年 (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 州县。

    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

    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厓 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

    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

    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 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 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

    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

    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

    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 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

    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

    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

    元世祖大怒,于是 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

    关进兵马司的牢房。

    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

    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

    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

    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

    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

    国亡受 戮,历代皆有。

    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

    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 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

    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 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

    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

    他在写给 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

    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 得。

    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

    《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 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

    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

    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 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

    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 遭到文天祥的拒绝。

    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

    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

    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 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

    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

    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 “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场。

    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 “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 容就义。

    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文天祥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看了《文天祥的故事》,让我熟悉了一位忠贞爱国的大英雄。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庐陵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

    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从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至祥兴元年(1278)期间,元军不断进攻南宋,文天祥曾不幸被俘。

    期间,元军多次劝其投降,企图利用他的声看来收服尚未收服的两淮、江南、闽广等地。

    但文天祥宁死不屈。

    后来,文天祥出逃后在宋积极率军抗元,直至兵败被俘。

    在监狱中,元多次派多人,包括: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元朝丞相孛罗、被俘的宋恭帝赵显、以及文天祥的家人等前来劝降,都被他坚定回尽。

    在监狱中,英雄写下了众多不朽诗篇。

    《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二十年(1283),文天祥因宁死不屈,被处决。

    终年四十七岁。

    死后在他的身上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看完故事,我为英雄的事迹深深感动,想想历史上多少人甘为亡国奴,多少背叛祖国的走狗,多少汉奸狗腿子,假如象文天祥一样,多一些对国家的忠心和坚强气概,多一些至仁至义的英雄品格。

    我们的国家也少一些磨难、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强大。

    不要说“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每个历史时期都会需要这样的忠心爱国人士。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尽一个小学生的能力,热爱我们的祖国吧。

    网友点评: 此文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布局安排合理新颖,有一定的创新性,注重了作文的整体结构。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简介】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 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

    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 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

    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

    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 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 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译文注释】

    译文一:

    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精通了一种经书,终于取得功名,开始了动荡艰辛的政治生涯;

    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

    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前兵败江西,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

    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零丁。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译文二: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译文三:

    遭遇苦难的原因是我精通经书而获官职所致,

    使我在荒凉冷落的战场上度过了四个春秋。

    山河破碎得像被风吹散的柳絮,

    一生动荡如同被雨打的浮萍。

    在惶恐滩头诉说惶恐,

    在零丁洋上慨叹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

    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精忠报国的红心,让它永照史册。

    译文四:

    自己由于数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以度过四年。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

    让忠心永垂史册!

    注释

    ①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

    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

    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

    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

    ③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

    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

    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

    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 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

    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

    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 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④“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⑤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

    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⑥“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

    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⑦汗青:史册。

    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

    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作者简介】

    文天祥(公元1236—1283),男,汉族,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抗元名将。

    著《文山全集》,名篇有 《正气歌》《过零丁洋》。

    宋理宗宝佑时进士。

    官至丞相,封信国公。

    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

    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 终以不屈被害。

    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创作背景】

    1278年五月,年仅10岁的宋端宗赵昰在溺水后因自幼的娇生惯养和体质虚弱而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端宗的7岁的弟弟赵昺即位为皇帝,年号祥兴。

    朝 廷迁至厓山,加封文天祥信国公。

    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

    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 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

    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

    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

    船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 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以死言志,严正拒绝。

    《指南录》记 录的文天祥自注云:“上巳日,张元帅令李元帅过船,请作书招谕张少保投拜。

    遂与之言:‘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书此诗遗之。

    李不得强,持 诗以达张,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作此诗20天后,厓山海战以宋朝惨败而结束,赵昺跳海而死。

    宋朝最后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灭亡。

    【诗词鉴赏】

    鉴赏一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 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

    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 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

    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

    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 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 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鉴赏二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

    诗的开头,回顾身世。

    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 里,我度过了四年。

    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 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

    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 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那有不死的 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鉴赏三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

    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勤王」。

    以此两端起笔,极 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

    「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

    据《宋史》记载,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

    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如果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那么,颌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 现了他的哀恸。

    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

    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

    这「身世浮沉」,概括 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

    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

    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皇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

    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 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悚不安的事情。

    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 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 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零丁洋:在广东省珠江口外, 内伶仃岛和外伶仃岛之间。

    鸦片战争前,伶仃洋和伶仃岛曾被英美侵略者的鸦片贩子用趸船和快艇强占,成为对我国进行鸦片走私的跳板。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