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求一篇关于韶山的风景特点和民俗1500字谢谢

    韶山民俗岁时来源:长沙韶山旅游网 作者:长沙韶山旅游网 发表时间:2013-2-16 11:17:28 浏览:457次

    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

    早上,家家燃放鞭炮,开“财门”。

    家长要率全家点烛燃香拜祖先,晚辈要向长辈拜年。

    从初二到初五,是拜年的 自吸泵高潮。

    俗称“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团坊。”外出拜年,晚辈要向长辈跪

    拜,平辈人作揖打拱,口喊“拜年”,“恭喜发财”。

    春节上门看望长辈盛行送礼,礼物厚薄随贫富亲疏而异。

    招待客人则力求丰盛,但上桌吃菜不动鱼,认为动鱼不吉利,要剩鱼(余),故劝客动鱼只口头示意而已,有的以木雕鱼代替。

    初五后,招待渐趋简化,俗称“拜年拜到初七八,洗介坛子浪介缶(一种大肚小口农村用于装酒的瓦器) ”。

    常有人送财神,在红纸上印个赵公元帅画相,挨家送去,口唱祝贺招财进宝等吉利赞词,以求 真空泵主家赏赐钱米。

    春节期间,境内赞土地的人不少。

    这种人自称“阳春”,一边用木尺在铁盘上拍击,一边按拍歌赞,开篇通常是“赞了一家又一家,犹如蜜蜂采菊花,蜜蜂采花寻大树,阳春进屋寻财主”。

    然后见物赞物,见人赞人,见事赞事,四六句子,出口成章。

    元宵节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

    这天习惯吃元宵团子。

    白天玩龙灯,各团各甲的龙灯云集一起,竞相表演,群龙翻滚,锣鼓齐鸣,铳炮不停,热闹异常。

    晚上,各集镇大铺面还设走马灯,供人观赏。

    农户则爱在田间燃篝火,一边烧,一边喊:“烧起虫蚁上天去”,因为烧火的多,往往形成区域性赛火,俗称“掭赛亮”。

    田野间,火光冲天,喊声四起,热闹非凡。

    二月初二

    相传这天是土地神生日,农家杀雄鸡祭祀。

    旧说土地神乃上天派遣的一方之基层行政长官,连豺狗咬鸡,也要经他批准,俗谓“土地不开口,老虫(老虎)不咬狗”。

    这天请他吃一顿,便可保一方平安,六畜兴旺。

    花朝节

    二月十五,传为百花生日,故称花朝节。

    旧时银田寺老岸街设有花朝会,集两百银圆会资,年年在这天前后,玩龙灯三天。

    因系百花生日,文人多聚在一起饮酒赋诗,以颂百花。

    二月十九

    相传是观音大士生日。

    旧时境内善男信女多往供奉观音的庵堂朝拜,其中慈悦庵香火最盛。

    这天,商贩云集,从早到晚,极一时之盛。

    三月三

    俗称“上已辰”,又称“重三”。

    境内俗称:“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民间普遍食之,认为食后可清湿、健脾、不生疮疖。

    这天,少男少女结伴郊游,其时遍野芳草青青,故称“踏青”。

    清 明

    为祭祀祖先的 螺杆泵 节日。

    传说死者“不望年,不望月,只望清明一片白。”为满足先人生前的心愿,表达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境内各家均在先人坟上插上一串剪有缗钱形的“挂山钱”。

    旧时,宗族在清明祭祀祖宗时,房下子孙会聚一处吃清明酒。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师生纷纷祭扫烈士陵墓,缅怀英烈。

    毛泽东逝世后,许多人在这一天向毛泽东铜像和毛泽东青年塑像敬献花篮,燃放鞭炮,以表怀念。

    立 夏

    这天,境内农家习惯将夏枯草等洗净剁碎,和入米粉作成汤团煮食,认为食后身强力大,俗谓“立夏吃餐‘光’,石板踩成坑”。

    端 午

    五月初五为端五,亦称端午,又称端阳。

    境内各家门上插艾叶、菖蒲和葛藤,艾叶和菖蒲挂在门框两边,葛藤绕门框悬挂。

    端午节也是境内农民的传统休息日,俗谓“牛歇谷雨马歇社(念shua),人不歇端午逗人骂”。

    这天,妻子偕丈夫、儿女回娘家,节礼主要是一块猪肉和几把蒲扇。

    人们习惯吃大蒜炒肉,用金银花煮蛋,饮酒则加入少量雄黄。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各家一般从初十左右的晚上开始“接客”(接祖宗),先从神龛内请出先人牌位,傍晚燃香烛鸣鞭炮,由家长率家人于门外岔道口迎回祖先,每日三餐设酒食供奉。

    对先年中元节以后死亡的已婚成年人,俗称“新客”。

    十四日晚,烧纸钱,俗称“烧包”。

    其作法是:将纸钱装入包内,包面写上“某某老大人(孺人)中元受用”字样。

    还会有亲友送来纸衣箱,这时有的还会请来巫师,在纸上画一“车夫力士”,再取雄鸡冠上的血滴在衣箱和“车夫力士”上,俗称“开光”。

    再接着便是对箱包付之一炬。

    焚包完毕,便是“送客”。

    因俗传十五日关鬼门,迟了祖先回不了冥府,“送客”不迟于十四日。

    送客时如同接客一样,对外揖送,有的还在这天演出皮影戏。

    重 阳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亦称重九。

    古有煮酒之俗,说是“重阳煮酒经得喝”。

    一些文人喜欢在这日登高雅聚。

    198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后,各单位纷纷于这天开展敬老宣传教育活动或组织老人旅游观光。

    小 年

    腊月二十四日称过小年,酒饭一餐,不拘早中晚。

    相传灶王爷(九天司命府君)在这天上天奏陈善恶,故二十三日晚有祭灶之俗,在此日之前要打扬尘。

    相传灶王爷记忆力不好,平时将所看到的事,是善是恶,均随手记之于墙壁屋瓦上,打扬尘便是将灶王爷作的原始记录扫掉。

    加上二十三日晚虔诚祭灶,锅子里点上锅灯,一片光明,这样灶王爷便只奏光明,不陈恶事。

    除 日

    腊月最后一天称除日,晚上称除夕。

    境内习惯合家吃团圆饭。

    旧时团圆饭必有12个菜,以示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菜(财)。

    这餐的鱼都不吃或不吃完,饭也必须有余,表示年年有吃有余。

    晚上合家围炉烤火,彻夜不眠,送旧迎新,称之为“守岁”。

    除夕,全家向祖先礼敬,谓“辞岁”;家人亦向长辈辞岁,鸣鞭炮,长辈则给晚辈压岁钱。

    这天禁忌很多,讳言“死”、“龙”、“虎”等字,忌打破碗碟等家什,万一打破东西,便说“打发打发”、“百无禁忌”。

    =======

    饮 食

    境内历来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红薯、小麦、荞麦和高梁等,一般日食三餐。

    清朝至民国时期,多煮“捞米饭”。

    米下锅后,待水开片刻,将涮米(半熟米)用捞箕捞出,再放入有甑皮的锅中蒸熟,留剩下的米汤喂猪。

    遇婚丧大事,用木甑蒸饭。

    70年代多煮“测水饭”,锅中加水及手背,饭软硬合适。

    80年代以后,煮饭多改用铝锅、高压锅或电饭煲。

    一般农户以蔬菜为主,款待工匠和客人则加鸡蛋和小鱼虾之类;初一、十五吃点猪肉叫“打牙祭”或“打唇福”;只有贵客到来才杀鸡款待。

    旧时,肉类以猪肉为上乘,鸡、鱼可入筵席,一般有海参席、蛏干席、蛋糕席。

    牛肉不上席。

    狗肉为多数人所忌食,且不准入厨上灶。

    至于吃猪肉,多爱吃肥。

    80年代以来,境内情况大变,牛、羊、狗、兔肉成为上品。

    长时期内,境内水产以鲤鱼为贵重,草鱼则不可待大亲。

    80年代后黄鳝、泥鳅行俏,甲鱼和乌龟成为名贵珍品。

    境内居民一般自制青茶,烘烤多用枫球和黄藤,茶味浓而略苦。

    富户讲究饮用“清明前茶”和“谷雨前茶”。

    盛夏给野外工作的人送茶,多用大陶壶泡“老毛叶”。

    各家素有以茶代酒表热忱的习惯,来客泡茶是待客的一般礼节。

    春节待客,则用豆子、芝麻、橘饼、红枣和姜丝之类代茶叶,以示尊敬。

    旧时境内多自酿米酒,也有请酒匠酿造谷酒或高梁酒的。

    喝酒一般都先加热。

    匠人喝酒,先以食指醮酒往肩后左右各弹一次,表示敬师。

    衣 着

    清末,境内农家一般着自纺自织的棉布(俗名鲜布)衣服。

    民国初期,女性常着大襟布扣上衣,衣襟在右腋窝下;男性穿有大襟、对襟两种,大襟同女性,对襟在胸前直开。

    男女都穿宽裆宽腰扎头裤,富商和地方绅士大多着长衫,夏日为绸袍,冬天为棉袍或裘袍,外套马褂。

    民国初年,境内读书人始穿中山服和学生装;富家妇女也有着旗袍的。

    50年代初期,男女均通行穿灰、蓝二色列宁装。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解放军,男女多着绿色军装,戴军帽,色调、式样单调。

    80年代以后,境内衣着式样大为改观,各种款式随处可见。

    居 住

    旧时,境内乡间聚族而居,形成小村落,并以姓氏作地名或屋场名,如杨林乡谭家冲多谭姓,大坪邹家冲为邹姓。

    但建房分散,独家小宅,依山而筑,隐露参差,错落有致。

    一般农户建宅,多采用“一担柴”形式,即一排三间,两边各竖数间,建在两端的称橹头,橹头墙外再加搭的称披梢,只在一端出橹的称“推巴钩”。

    大抵居中为堂屋,供行礼仪和接待来客用,两侧为正房,橹头为横屋、厨房、畜舍和其他杂屋。

    私人建房,一般先请风水先生看风水,定朝向,择定下基脚时刻;多选择坐北朝南,向阳背阴,依山面水和冬暖夏凉之地。

    80年代后,人们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多以人口集中、交通方便为前提选择建房地点和房屋朝向,建成漂亮的楼房。

    生 产

    旧时,韶山农民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一年按24个节气安排各项农事。

    “清明下种,谷雨下泥”,指的浸种育秧。

    播种时要用红纸包三页纸钱,再穿三根线香插在秧田边,以求风调雨顺,鼠雀不侵。

    “立夏”插田颇为隆重,农民称为“栽米树”。

    早上扯秧要鸣放鞭炮或“三眼铳”,叫“开秧田门”。

    一天五酒三荤,中午吃麸子肉。

    晚餐后,主家另送每人两只或四只盐鸭蛋。

    插田师傅拿着蛋,随口唱着山歌归去。

    农民中耕“踩田”爱唱山歌,俗谓“踩田不打歌,禾少稗子多”。

    踩田人用饭也特别讲究,时人即称“插田酒、踩田饭、扮禾茶”,须茶水酒肉相待。

    扮禾全由青壮男劳力承担,一般每天五酒四饭,谓之“不急不慢,担谷餐饭”。

    上午扮四担毛谷接茶酒,扮四担毛谷吃中饭。

    饭后扮四担毛谷接茶酒,再扮两担毛谷接压茶饭,再扮四担毛谷便算完工。

    ======

    韶山滴水洞

    滴水洞在毛泽东故居以西约4公里的地方,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以一小山涧作为出口的狭窄谷地,由于谷深清幽,犹似一洞,山上有一泉水,从岩石滴下,故称“滴水洞”。

    这里竹木繁茂,山涧流水潺潺,四季鸟语花香,深谷清幽雅静。

    特别是夏季炎热,滴水洞气温比谷外低3-5摄氏度,是避暑疗养的好处所。

    这里原为毛泽东同志祖父的居住地。

    毛泽东同志少年时期去湘乡外婆家经常经过这里。

    山洞西北的一个山嘴,传说过去有老虎在此歇息,故曰“虎歇坪”,现有两只卧虎石雕。

    1960年人民政府在此依山傍水建造房屋,既保持了自然风景的优美,又利用它为人民造福。

    1966年6月,毛泽东同志回韶山,就居住于此,并在信中称此洞为“西方山洞”。

    近年来滴水洞增设了八景亭、八景石碑、石刻、猴亭等游览点。

    滴水洞侧的最高峰景点正处在滴水洞群山中部,站立山顶,南望可见韶峰群山叠翠,北望可俯视大坪全貌。

    正如毛氏族谱所描写的“一沟流水一拳出、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未识,石桥如锁几重关”。

    滴水洞口有一座水库,是1956年修建,命名韶山水库,畜积泉水,清明透亮,储水量达21万立方米。

    毛泽东1959年和1966年回韶山时,多次在此游泳。

    此处是参观滴水洞的入口处,绿树掩映,颇富神秘色彩.

    =========

    韶山韶峰

    韶峰位于毛泽东同志故居的南部,海拔520米,为韶山第一高峰,又叫仙顶峰,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

    因为独秀于群山环抱之中,素有“跻其巅俯视群山若子孙,南岳洞庭望之若既”的美妙传说。

    峰顶有一寺庙,现尚留有一些当年建立眺望哨的残墙。

    由峰顶向北眺望山峦起伏宛如游龙,气势宏伟壮观,东眺韶山冲里一派田园风光。

    为韶山八景之首。

    东面山腰的仙女茅庵,为一突起的平台,三面环山,茅庵背靠韶峰东面的韶山冲,是韶峰佳景之一。

    景观具有浓厚的山村野趣感。

    景点有“飞来船”、“六朝松”等,四周拥有马尾松、榆树、枫香、栎树等高大树木,为环境点缀增色不少。

    南面山腰的胭脂古井,相传唐虞时代舜帝南巡至此,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曾在此梳洗,以井为镜,不慎将胭脂掉落井中,故水呈红色,“胭脂”古井由此得名。

    古井泉水细流不断,不管雨季、旱季、泉水总是红色,实为少见。

    ====================

    伟人故里――韶山

    韶山位于距湘潭市40公里的地方,离长沙100公里,传说舜曾在这里演奏过“韶乐”。

    这是一块山明水秀的地方,一直到近代它都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伟人毛泽东就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现在,韶山冲留有毛泽东故居、其父母墓、毛氏宗祠、毛泽东纪念馆、南岸(毛泽东小时候念书的地方)等可供人瞻仰的景点,此外滴水洞景区也是必去之处,据说这里的山岭间暗藏着“龙脉”(山脊确实有点象根龙骨),而毛泽东小时候经常在这一带放牛的。

    图为滴水洞一号楼,1966年6月间毛泽东曾在这里小住了十一天。

    交通:从长沙到韶山有5365次,从长沙6:40分开,9:30到韶山;5366次17点从韶山开出,到长沙是20:16。

    从广州到韶山有一班K584特快列车,20:56分从广州开出,次日早上八点三刻左右到;从韶山是17:56分开,次日早6:04到。

    长沙南站有到韶山的空调班车,从上午七点十分到下午五点十分,每隔50分钟会有一班车,票价20元左右。

    餐饮:到了韶山一定得到毛家饭店去吃顿饭,这里是朴素的农家屋子,烧的也是地道的韶山菜,你可以尝尝著名的毛氏红烧肉,体味一下当年毛泽东他老人家对红烧肉的感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